今日关键词中国政府网
来源:京华时报 更新时间:2014-05-30
 1月1日零时,被称为“国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正式开通。网站在24小时内实现了惊人的飞跃:从第1720名,跨过900多个位次,升至第744名,一跃成为全球人气指数第二的国家级政府网站,仅次于加拿大联邦政府网。仅3个月前,中国政府网开始试运行时,在全球1200多万家网站的排名还在10万多位。海内外舆论反响热烈,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政府管理方式的一个创新,是中国提高政务透明度、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举措。(详见本报1月3日02版)直评“国网”点击量飙升背后的民意表达

  正如先前所预料的那样,中国政府网站的开通,吸引了民众的极大关注。有专家说:“这样的支持率是前所未有的。”实际上,对于飙升的点击量、综合排名的位次等这些数据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点击背后隐含的民意表达。

  可以肯定的是,民众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都是对改革进程的期许和希冀,都是对公共管理无声的鞭策和督促。飙升的点击量不仅意味着网络开始成为政府积极利用的一个平台,它更反映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改进愿望。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工作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利用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参与热情,在民意当中找到改进工作的动力。

  随着改革的深化,普通百姓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和公民权利的维护意识日渐高涨,民意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渠道日益多元。对于“国网”的火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网络已经成为中国人重要的表达途径,倾听每一次点击背后的民意表达,对于政府工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网民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这就像一个风向标,展现了网络时代政府采集民意的新景象。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民意、尊重表达权的良性规律,民意势必会反哺社会,推动社会各个环节的发展。对于政府网站的天文点击量,应该把它当作观察民意焦点指向、确定行政事务重点、研究主流民意的“风向标”,认真倾听“国网”点击量飙升背后的民意表达,并让“倾听”成为一种政府习惯,对隐含在每一次点击背后的民意做出积极的回应,在民意中找到改革的平衡点。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1月4日 文/张瑞东求 是 如何保持“国网”的超人气指数

  “国网”在开通之日收获的超人气指数,实乃国家之福。一方面,它表明对于通过电子政务建立一个透明政府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的共识。正像相关负责人所说的,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旨在“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机关转变作风,建设透明、高效、务实、廉洁的政府”。超人气值恰恰反映出,“国网”的出现迎合了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对于这一主旨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表明公众对于国家事务的关注,这不仅是公众对于其公民身份的认同、公民责任的承担,更是使得一切公共事实得以被监督、得以良性互动与运行的前提。

  正是基于这样的美好愿望,我希望“国网”开通首日即斩获的超人气值,能够一直伴随着“国网”的发展。也正基于此,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经过开通首日的好奇、激动与热情之后,“国网”如何避开一些地方政府网站最终变得落寞冷清的困局,如何才能使公众一如开通首日那样保持它的受关注程度,使之真正成为国家之福?

  首先,在于充分发挥“国网”独特的优势。这种独特之处,不仅体现于使“国网”成为一个史无前例的权威资料库,使各级政府和部门网站由分散走向整合,更需要体现于通过更加充分、真实、及时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公众提供更加完备的资讯与服务。

  其次,在于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作用。即时互动交流是网络优于传统传播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我注意到,交流互动区也是“国网”所设置的4个区域之一,“主要是建立方便、高效的渠道,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方便公众建言献策,便于政府直接了解社情民意”。但笔者在登录“国网”之后,所能看到具有交流特色的仅有“网上调查”一栏设置,而且这种调查也是固定选项,没为读者提供公共表达的空间,这显然无法与其他网站专设类似“我要说话”以及BBS论坛等功能相提并论,也就没法使公众的声音在第一时间反馈至政府决策者那里。

  网络是虚拟的,但打造现代政府的目标与决心却是现实的。毫无疑问,中国政府网开通,标志着我国政府在打造透明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方面,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也正如一位网民所说,新的世纪谁拥有了网络,谁就会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政府网的开通,表明中央政府已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希望是能够更好地运用好网络这个工具,使之真正成为国家之福。

  摘编自《大河报》1月4日 文/杨耕身建 议 政府网要多考虑百姓的需求

  作为一贯关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普通公民,笔者元旦上网第一件事就是登录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现尽管内容丰富实用,但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互动性不够。比如,如果公众想就某一个具体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互动交流,或者监督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在这个门户网站上是无法实现的。这一点,也正是时下许多地方政府网站共有的特点。

  这种情况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网站的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媒体在报道“国网”的“人气”时,特别提到“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首日,虽然政府网的主要浏览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节日期间不上班,但中国政府网站的访问量仍然保持增长……”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政府网站的主要目标受众好像是定位成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试想,如果政府网站主要是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服务,又怎能真正从普通公众的利益和角度出发设计相关栏目呢?事实上,普通百姓也许比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更需要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因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跟领导接触方便,又有红头文件,左一个文件,右一个政策,足以让他们“方向明确”。而普通公众则不然,他们到政府部门办事前先要了解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则的条文,还要熟悉各部门的具体办事程序,准备必备资料,还要注意办事期限。再说,普通百姓遇到的问题多,心中的不解多,受到的挫折也最多,因此,我们的政府门户网站应当以他们为主要服务对象,了解他们的困难,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政府与普通民众的互动交流。这不仅是服务公众的问题,也有助于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

  网络越来越发达,技术手段越来越完备,增强“国网”互动性的方式有很多,一方面可以设立公众论坛,为公众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开放平台,让所有政府机关和部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公众和网友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回答公众问题,解释重大政策措施。总之,既然开通了政府网站,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为国家治理增添和谐的氛围。摘编自《齐鲁晚报》1月4日文/李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