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方式。1月14日,笔者走进位列湖南省信息化建设前茅的郴州市国土资源局苏仙分局,领略到了信息化建设给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创新与变化。
“一张图”电子政务平台让百姓办事舒心
该局信息股负责人刘伶俐打开一台电脑,从电子政务平台输出一张苏仙区村民个人建房农用地转用、使用土地审批单。这张单子上,记录着桥口镇高家塘村园艺场组村民宋信平个人建房申请的审批全流程:从国土资源所经办人张圣兵于2014年11月7日录入上传审批单,经过规划股、地籍股、耕保股、用地股、行政审批股、分管领导审核,最后到局长11月11日审批同意,仅历时5天。其中还包含了一个双休日,也就是说仅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所有流程。她告诉笔者,以前不可能有这样的效率,不仅是申请人要跑很多相关科室花费时间,光是测绘、画图纸、现场查看等就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没有十天半个月,建房申请很难批下来。
这种变革得益于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的对接和应用。在大屏幕前,一位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点开了一张苏仙区的全区域地图。这张图汇集了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变更调查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通过前期的数据收集整理、及时更新,该局在国土资源“一张图”底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实现了规划、地籍、耕地保护“三图合一”,苏仙区任一地块的信息在图上一目了然。
在这张图上,如何能确保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录入信息的精准度呢?工作人员向笔者展示了一款黄色的手持GPS定位装置,其兼具卫星定位、拍照、数字录入分析等功能。在大屏幕上,工作人员应笔者的要求调出了1月14日12个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即时上传的建房申请信息,共有30多户。当天第一位申请建房是一位叫黄鑫家的村民,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通过手持GPS装置,将申请建房地块4个顶点的坐标数据和现场图片录入到手持GPS中。工作人员当即就根据手持GPS给出的信息判断申请的地块符合规划,并将信息导入电子政务系统,进入高效审批流程。笔者在该局工作内网的国土资源“一张图”上,清晰地看到了这块用红线框标注的地块是属于哪种土地类型。
另外,通过对电子政务平台功能的不断改进,还能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实行监管。技术人员给每一张受理单的受理期限设置为24小时,如果相关人员超过24小时仍未处理,系统将予以超期受理警示,全局所有使用平台的工作人员都将看到这一警示信息。有警示记录将影响到个人的全年评奖和考核。同时,技术人员将审批流程从过去的“串联”改为“并联”,各相关科室可同时依据自己的权限进行审批,这一功能的开发和运用让每个人都增强了工作责任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据统计,这个工作平台运行半年,截至2014年12月31日,就为912户村民办理了建房申请。
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让百姓生活安心
如果说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电子政务平台让老百姓办事顺畅了,那么苏仙国土资源分局投入400多万建成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则让百姓生活得更安心了。
苏仙区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山体滑坡和矿山塌陷,每遇汛期全局进入紧急避灾防灾模式,需要密切关注全区64个地质灾害点。“有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大家心理上有了明显的变化,避灾防灾心中有数了。”地环股负责人周小红说。苏仙国土资源分局本着“适度超前、稳步投入”的指导思想,建立了基于GIS平台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整套应急指挥系统包括液晶拼接大屏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音响扩声系统、集中控制系统、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五个部分,具备远程监控国土资源所汛期值守、召开远程高清视频会议、获取气象和水文实时监测数据的能力。这个系统既能满足日常办公需要,又能集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应急指挥、实时调度于一体,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可视化。
笔者在该局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该系统的降雨量、降雨的分布信息和天气情况信息与全省天气发布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在该系统上能够即时显示全区260多个雨量监测点的数据,数据每10分钟更新一次。工作人员只要轻点鼠标就能知晓,而在系统建设以前,监测人员要了解20个雨量监测点的信息,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在灾害面前,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安全。今年,该局将继续加大投入,实现隐患点的可视监控,更精确地了解汛期各隐患点的实时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应急抢险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