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 四川致力非公经济转型升级
在过去的一年,由于商事制度改革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出台,全省非公经济稳中向好、发展迅速。
如何保持四川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四川省工商局提出,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紧紧抓住四川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成渝经济体等地方经济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业
截至去年年底,四川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7195.43亿元,同比增加1426.16亿元,增速达9.5%。非公经济快速发展,营商环境是关键。
四川省工商局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对过去出台的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督促落地。今年,该局将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切实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清除不利于民间投资的不合理限制;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清理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资格许可,降低就业创业门槛。
面对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迅猛增加的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四川省工商局依托全省现有行政审批通用系统,牵头整合各部门行政审批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多次填报基础信息、各部门分别录入各自信息系统的问题;完善电子政务大厅功能,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能通过电子政务大厅咨询、申报、预审、查询,简单事项在网上直接办理。
培育市场主体壮大
四川省工商局把促进全民创业作为培育非公经济市场主体的重要手段,大力提高公司登记注册便利化程度。
该局围绕四川省重点培育产业,整合招商信息及资源,进一步完善非公经济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全球川商商会及驻川商会的作用,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到四川投资发展。
今年,该局将继续抓住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时机,培养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发挥新希望集团、蓝光实业集团等民营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抱团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向企业升级,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市场主体结构。
强化要素保障促发展
要推动全省非公经济发展,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能力一定要强。四川省工商局深入贯彻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五条措施》等系列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职能作用,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该局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稳妥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打通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血脉”;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私募股权基金;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支持民间资本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增强民营企业信用保证。
民营企业人才工作已纳入全省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四川省工商局建立全省民营企业家信息库,依托省个私协会加强跟踪考察和扶持培养,定期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家走出去,拓宽视野,学习经验,建立个性化培训机制,开展“菜单式”培训。
帮助企业提升创新力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经济发展转型期,更是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四川省工商局表示,今年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上,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创造“三创”工作,引导非公企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要为企业优化组织结构建言献策,提供服务。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围绕产品研发建立合作机制,基于互联网进行联合设计,逐步形成事业部群、矩阵型组织、模块小组等共同构成的组织体系,推动企业创新组织模式,提高运行效率。
引导企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发挥电子商务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打造一批网络零售平台、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
同时,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带动工程,以高知名度企业、产品为依托,全面提高企业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丰富商标内涵,增强品牌竞争力,提升非公企业国内外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