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5 纺织业需提高信息化水平(上)
来源:AMT 更新时间:2012-04-14

  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的服装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相对来讲,纺织服装行业更多的可以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包括棉纺、毛纺、丝绸、化纤、印染、麻纺、针织、服装等细分产业,所以纺织服装业历来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从而得以迅猛发展。虽然90年代初期,由于
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行业结构调整、纺织服装行业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及国际纺织服装品市场竞争加剧等原因,纺织服装行业逐渐陷入困境,1996年经济效益跌到谷底;但是1994年我国便已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

  而这之后,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纺织服装行业大力进行行业结构调整,终于在1999年全行业扭亏的基础上,2000年开始盈利,走出了一个缓慢的上升通道,行业景气日益回升;并在2003年就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第一出口国。单就2005年上半年来看,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6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121.1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104.7亿美元,增长27.8%,进口16.4亿美元,增长4.1%;1~6月累计进出口585.3亿美元;其中出口503.5亿美元,增长21%,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4.7%,出口额已经接近2000年全年的出口总水平;进口81.8亿美元,同比增长2.1%。

  而且,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个服装出口市场,美国和欧洲与今年年初纷纷取消了配额制,为我国企业更好的利用成本优势增加出口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同时,作为一个人口为13亿的大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本身庞大的市场也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然而,在大好形势下,纺织服装行业也正在经历着几个尴尬

  1.配额制取消,却频频遭遇反倾销。虽然国外市场逐渐取消了配额制度,但是美国和欧盟国家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纷纷利用反倾销、特殊保护条款等方式,对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加以限制,使得我国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2.出口增加,附加值却太低。我国服装加工出口占世界50%,2005年,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将突破1000亿美元;但是,中国出口的纺织品中,95%是价值较低的加工产品,产品的附加值太低,整个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基本主要依靠自己的成本优势,缺乏自己的国际级品牌

  3.国内市场成熟,但是对于出口依赖度依然很高。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日渐扩大,消费总量已占世界20%;但是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对于出口的依赖度仍然在50%以上,利润最为丰厚的中高端服装市场却为国外服装巨头以各种形式所控制;这同样由于国内知名品牌的缺乏以及服装质量和理念的问题,在质量上国内企业跟不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纺织服装业的必然选择  

  可以说,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与困难。如何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国向纺织服装强国的转变,提高行业竞争力已成为行业的头等大事。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实现纺织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后配额时代必然加剧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在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必然带动纺织服装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配额制度的取消将为世界纺织服装业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科技水平就成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包括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和先进的管理营销手段,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与其它行业相比,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补货周期较长,所以基本上是基于预测生产;然而随着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增强,纺织服装流行趋势的变化越来越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也相应的加快,需求越来越难以预测。可以说,如何以较低的成本最快的响应消费者的需要,就成为纺织服装企业致胜的关键之道,而信息技术恰恰提供了这个可能。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还可以改善库存管理降低资金占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可以说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是纺织服装行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纺织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历史  

  所以,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信息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其应用的历史却已有近20年的时间了。其历史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8-1985):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应用主要为监测系统和单项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取得成果不多,却起到了计算机应用启蒙的作用,播下了信息化的种子。

  2.应用推广阶段(1986-1995):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推动下,企业兴起的计算机技术普及和推广的热潮,对管理信息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限于当时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应用领域和项目之间缺乏联系,系统之间信息很难共享。更深入地分析,由于缺乏先进的成熟的管理思想指导,企业需求不明确,总体规划未受重视,许多项目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3.转变阶段(1996-2000):这一阶段主要是ERP概念的引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虽然ERP项目的实施还集中在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电子化,应用的水平比较低;而电子商务更是昙花一现;但是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问题,使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4.发展阶段(2001至今):在2000年纺织全行业整体扭亏之后,尤其是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信息化需求明显增长,即使一些“九五”期间信息化应用薄弱的行业(如服装、家用纺织品)、企业(如民营企业)、地区(如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做了信息化可行性分析、规划和应用调研;根据不完全估计,上百家大中型企业实施ERP系统,遍及棉纺、毛纺、针织、化纤、纺机、服装等各个行业,如黑龙江龙涤集团对ORACLE系统的应用、美特斯邦威集团自主开发的ERP管理系统、保定天鹅化纤对金蝶K3系统的应用、Intentia服装解决方案在常州蕴尔芬公司的使用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2005年的新趋势:作为配额制取消的第一年,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更多的参与了国外竞争,不论是基于国外客户的要求,还是国内企业的自主需求,企业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掌握需求信息以及加强供应链控制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对于SCM、CRM的投入。

  我国纺织服装业信息化的现状  

  从纺织服装行业整个扭亏为赢之后,经过数年的积累,很多年销售额五千万以上的企业逐渐涌现了出来;而产品异质性的缺乏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使得纺织服装企业自主的加大了信息技术的投入,造成了纺织服装业信息化的第二次热潮。但是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信息化与
国外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存在着很多问题:

  1.信息孤岛。虽然很多企业都进行了基本的ERP应用,但是由于技术等客观原因,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其进销存、财务、CAD/CAM软件都来自不同的公司,遵循着不同的技术规范,而大多企业都没有进行更为重要的子系统整合,大大限制了信息系统的应用。

  2.信息化利用层次比较低。由于缺乏整合和后续开发,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应用层次比较低,很多为办公自动化和业务电子化;虽然很多企业利用POS系统收集了一些实时数据,但是对于利用实时数据实现更为重要的预测、计划、补货等功能,很多企业还处于起步较短。

  3.专业技术人员和资源缺乏。虽然多年的信息化过程培养了很多信息化从业人员,但是由于纺织服装业的特殊性,既懂得纺织服装企业的业务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技术人员还是比较少;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阻碍了纺织服装企业特别是需求急迫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甚至人员的流失和缺乏造成了很多信息系统实施的失败。

  4.缺乏适合纺织服装业特点的行业化产品。虽然有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功案例,但是大多企业自身特色比较强,而通用性和可推广性比较差;而很多国外行业软件虽然先进成熟,但是一方面软件昂贵实施成本高,另一方面很多特点不能适用我国企业的自身特点。相对于国外公司,我国的很多纺织服装企业规模比较小,虽然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比较高,但是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还比较差。然而我国的中小服装企业数目众多,总体上看其市场颇为庞大,信息系统开发商应该在行业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尽快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行业版本,更为高效的在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推行信息化。

纺织服装业信息化有利条件  

  虽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信息化技术本身的发展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特点为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主要表现在:

  1.集群优势。在我国纺织服装业发达省,如浙江、江苏、广东,近年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这些拥有结构特色和发展活力的市、镇产业集群有明显的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效益,相当一批企业从彼此竞争的关系转变为上下游配套的伙伴关系,形成了市场细分、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一方面地理上的集群可以降低SCM等系统实施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示范项目的效应在这样的城镇更为明显,推广往往更加顺利,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更为显著,从而促进在更大范围的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

  2.电子商务重新焕发生机。一度低迷的电子商务随着发展环境的进一步成熟,重新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再次吸引了各个行业的目光。而电子商务的实施对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国外纺织服装领域跨国公司、批发零售商已普遍应用电子商务,美国2003年与纺织有关的B2B交易超过800亿美元。中国电子商务还处于成长阶段,2004年纺织服装类电子商务交易额为8.5亿美元。而据CNNIC预计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160亿美元,2010年达到600亿美元,纺织服装类电子商务必然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近年来,伴随着供应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涌现了很多新技术,为信息化的实施了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技术保证。如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更为有效的跟踪纺织服装产品提供了技术的可能性,而商务智能系统为企业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的提高了提供了一条更为方便的路径。

  纺织服装业信息化发展之路  

  如何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把握行业发展的机遇,这是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问题;如何满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现实需求,获得这块诱人蛋糕的更大份额,这是信息系统开发公司面临的问题。在纺织服装业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显然纺织服装企业是主体,而信息系统开发商就是不可或缺的先锋了,二者的合作才会让这条颇为困难的发展之路最终遍布鲜花。

  就笔者看来,二者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角色与任务。

  对于纺织服装企业来说,重要是转变信息化指导的思路,信息系统所体现的还是企业的管理理念。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大小齐重、上下联合”,具体如下:

 所谓“大”

  是指企业领导者不能再把信息技术当作一个工具,当作一个为企业增光添彩的工程,而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将之看作是企业提高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信息化是一个费钱耗时的工程,而且实施和流程整合的过程,更会触及很多人的利益,这对于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只有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它的作用,才能按需完成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还可以在此过程大幅度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小”

  是指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注意一些细节流程的优化,因为往往是这些流程的落后或者不匹配造成了整个系统的低效。比如服装企业的仓库管理,由于其库存保存单元多达数千种,而其条形码的使用标准又比较混乱,再加上仓库管理的现代化人才又比较缺乏,不仅使得出入库、盘点等操作低效、错误率高,还经常出现“系统显示有货不能及时配货,发现货物的时候却已过销售季节”,直接造成库存的积压和资金的占用,更延误了服装上市时间,要记得服装业对于时间的敏感性。

  所谓“上”

  是指对于消费者需求信息的把握和分析。面对日益个性化的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的流行趋势,企业只有更为积极主动的去掌握需求信息并加以科学分析,来指导企业的运营,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和发展;能够直接接触第一手需求信息的企业要想办法更全面、准确的掌握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与心理;而其它企业要积极的与供应链下游公司展开合作、全面的搜集相关信息,更及时的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大对于市场分析系统、CRM等系统的投入。

  所谓“下”

  是指企业要积极应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积极谋求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要明白现代的企业竞争更多的表现为整条供应链的竞争。而只有加强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才能更好的鼓励供应商改进自己的管理水平与生产工艺,更好的缩短生产周期;而通过SCM、EDI等信息系统的实施,可以实现需求信息的共享,订单处理时间缩短,安全库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利润。

  而信息系统开发商只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纺织服装业的信息化,也才能更好的品尝这块颇为巨大诱人的蛋糕。它们分别是:

  快速的开发出适合行业特点的行业版本。

  通过展开与纺织服装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掌握棉纺、化纤、服装等行业的生产特点,制定合理的流程模板与技术规范,开发出具有可推广性的行业版应用软件,为企业提供包含企业内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一套解决方案;而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所具有的示范效应,可以更好的推进中小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咨询方案。

  有了行业版本,还必须有专业实施队伍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因此有“三分软件,七分实施”的说法,而对于普遍缺乏IT专业人员的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这更为重要。针对专业人才的缺乏和纺织服装业的特殊性,可以更多吸纳纺织工艺工程师、经济管理人员等加入实施咨询队伍,可以更多的与高校的业内专家合作加深团队的合作背景。

  灵活的费用支付方式。

  一整套方案和实施咨询的费用对于快速发展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所以实施公司可以在保证收益的情况下,灵活的采用不同的费用支付方式,比如ASP的租用方式,就可以既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又避免企业因为资金占用庞大而推迟或放弃一些信息化项目,还能够更好的发挥规模效应和专业优势。

  时不我待的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  

  面对着快速发展的纺织服装市场,企业与信息系统开发商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时间。对于企业来讲,只有更快的实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应对国内国外企业的竞争;对于开发商来说,只有更快的开发出行业版本的解决方案,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利润。同样只有快速的实现纺织服装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可能实现纺织服装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