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化:浮躁背后的真实图景
来源:CIO时代网 更新时间:2012-04-13
 
     用上了计算机或者上了网,发发电子邮件,玩玩网上游戏,以为这就是高科技的数字化生存;三两个人租一个小铺面,在电子配套市场的浙江人或安徽人那里,买来标准得连插错都不容易的配件,插卡拧钉再卖给用户,号称就是高科技企业。政府机构刚建了几个本没有多少数据又不经常更新的数据库,远没有把电子政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叫喊着政府上网。实际上我们并不真正知道正在干什么,事情的本身并不像我们所想象和希望的那样。也许,打一开始我们就没有弄清楚,怎样才能走上民族文化健康发展之路、国家科技富强之路,如何走向不失我们民族特色和文明的数字化生存空间。

  知识经济和数字化生存的喧嚣,让人们不假思索地认为,工业社会的资源竞争、军备竞赛已经走到了尽头,物质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已经定格在历史的一瞬。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穷人、富人,同步地跨入了以共享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一切信息和知识都是全人类的,我们大家又一次地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实际上,每一次全球经济框架和政治秩序的调整,都是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和民族更尴尬更迷茫。掠夺,然后是更深层次的掠夺,宰你没商量。在不假思索的宣传炒作之下,自由的、无计划的、不切合国情的高速发展模式被默认为合理、合法、健康,因而不需要干预、引导和调节。国家、个人,跟着潮流走,就会自然而然地直达人类信息文明的彼岸。

  新生事物未必就一定是好事,新风尚也不见得就是好风尚。流行的东西也许就是感冒或者艾滋病。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大宝库,这只是对事物的乐观的看法;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大陷井,这是悲观的看法;实际上互联网是人类社会的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子空间。说它虚拟,是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人与人,人与物的沟通都是间接的,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男狗还是一只女猫。说它真实,它实实在在地满足着人们多种现实的需求,真真正正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况。人权和民主的前提是行使这些权利者具有完备的信息和健全的理智,否则民主就会变成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网上生活的匿名性,使人处于无所顾忌的晚间时段,于是乎,网上充斥着暴力、色情和反社会的东西,聊天室里你受到语言暴力的侵犯,下流的挑逗和勾引。道貌岸然者在这里布下的陷阱,设下全套。由于人性的弱点,你贪婪地吞食着免费的禁果,着迷上瘾不能自拔。这是有人就会把套索收紧,断你“食粮”。此时不能罢手的你,钱袋和精神都被征服和控制。

  政府上网绝对是一件好事。政府手中掌握着丰富的、权威的、社会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数据库和文献信息资源。如果这些信息真能上得了网,会迅速地解决中文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使政府部门搁置已久的大量信息资源盘活,其意义是极其重大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政府的运作方式(透明度和效率等)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然而,我们的政府上网,其实是被逼出来的。是高新科技的力量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网络化社会运转规则对政府运作体制和效率的无情冲击。因为原有的运作体制和由它所决定的效率,与网络高科技的目的是格格不入的。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以促进民主和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政府上网可以炒作,政府要真的在网上运行,却不是可以炒作出来的。当今注意力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炒作。“热点”信息流迅速一夜之间就能将媒体爆满,与之贴在一起的经济也已蠢蠢欲动,掀动着不小的浪花,空气中荡漾着新的诱惑,而实惠的影子却若隐若现、似有若无。庄稼还要慢慢地长,等馒头吃到嘴里,还要假以时日,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活计要做。政府上网意味着还民主权利于百姓,意味着政府的运作机制和效率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网络社会的百姓,已经不是翻山越岭走两天还到不了县政府的山民。在网络化的  社会里,百姓“手指一动”就到了政府的办公桌前,抬手就能碰着你的鼻子。如果让先进技术仿真一个没有效力和效率的政府机构,到头来只能是死路一条。撇开技术不说,先说我们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从观念和素质上准备好了吗?老百姓的知情权已经细化到了各主管部门,赖是赖不掉的。门户不能关闭,推诿扯皮的话自有监督批评你的力量出现。那时,人民对政府的询问、质询、建议、举报、批评将会借助数字化的便利和力量爆炸性地增长。实际上最先上网的不是我们的政府,而是反政府的大字报、小帖子。

  将计算机用于教育应当说是一件好事,越早越好,学电脑从娃娃抓起嘛。事实上事物总是从不同的方面起作用,关键是人的因素。美国教育服务处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小学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中,在数学课上使用电脑时间长的,数学成绩普遍低于那些使用时间短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实际是在“玩电脑”。如果是受过正规电脑训练的教师,则会使学生成绩大为提高。他们的结论是:电脑在训练有素的教师手里,不仅可以提高成绩,增强兴趣,还可以改善学习风气;反之在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教师手里则会误人子弟。技术是否带来一处完全取决于是否恰当地使用了这种技术。

  还有那盗版软件,我们使用的往往是不必需的,而且还是会上瘾的。因为那是免费的陷阱,省掉的是人家的广告费、宣传费、培训费,浪费掉的是我们的精力、时间和注意力。该作的努力没有做,忙忙碌碌地做了人家的工具,到头来还得替人家数钱。微软继几次胜诉以后,又把大棒子挥向最终用户,亚都能否逃出厄运还很难说。如果把这些也看作是我们的数字化财富知识经济的话,是不是很象电影《百万英镑》里的那张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