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网络舆情的政治传播主动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15-04-13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全面深化改革决议的解读,到“全球老虎日”公布周永康“大老虎”案,微信的舆论热度均超过了微博、BBS、博客等传统网络载体。《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受到党内外的关注和认可,《人民日报》开通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客户端编辑室的编制也从微博编辑室的8人扩大到约30人,成为了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型传媒编辑部。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开办的“澎湃”新媒体项目骤然发力,迅速介入新闻热点,提供独家深度解读,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广为传播。

  2014年以来网络舆论场的新变化

  应该说,在有线互联网舆论场向无线舆论场转型的过程中,“国家队”得风气之先。加上前些年风头甚劲的微博,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微博,发博量和活跃度超过所谓的民间“大V”和都市化媒体微博。在“北京特大暴雨”、“唐慧被劳教案”、“马航MH370失联”等突发事件中,网络“国家队”24万家政务微博的议程设置能力均超过传统报刊。互联网舆论场域的“国进民退”,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掌握了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发布等主流媒体微博、微信勇于发声、善于发声,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宣传政府决策思路和主流价值观,对冲网上偏激的声音,促进了社会对话。

  前些年,政府工作在网络空间里经常遭遇“围观”、批评和起哄;如今,网络“国家队”主动设置议程、政策解读以及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大大提升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互联网上的正能量得到了充分释放和彰显,网上平和理性的声音不断增强,不实信息和偏执的声音大为减少,互联网的天空逐渐变得清朗。2013年秋季开始,政府加大互联网的治理力度,最高法、最高检出台了打击网络谣言的司法解释,一批造谣、传谣的“大V”陆续落入法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互联网舆论场的这种最新变化?

  当下,中国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前些年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菜市场”舆论场。在微博舆论场上,频频出现对转型期社会诱发的不公平事件的讨论,让人感觉互联网空间里充满了怨气。而走进“菜市场”,人们会发现网络舆论一片风平浪静。这种矛盾的网络舆论感受,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谨慎对待。从互联网治理视角看,我们就是要克服网上的浮躁扩张,遏制极端化诉求,还原中国社会的基本面,把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向“菜市场”靠拢、扯平。前些年,频繁出现的“网络问政”,正是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对政府的行政执行力进行了一场全新的拷问,这场拷问不仅有力督促政府反思自身过往的行政行为,而且大大提升了政府在公众中的施政形象。

  在信息化不断推进的时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利用微博公开表达利益诉求的行为已成为一种政治时尚,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不仅能够收集和准确把握社情民意的脉搏,而且能够利用它分析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政策和修正政策执行中的疏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一口气推出330项改革措施,气势恢宏,网民惊呼三中全会带来了“极度惊艳”的改革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在网络舆论引导上,我们更需要以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为主导,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来支持改革、凝聚共识,对社会舆论扶正抑偏、震暴祛邪,进而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网上的问题,根源还在网下,需要持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速度和质量,消除官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状态,修复和提振政府的公信力,对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养成理性讨论问题的习惯。

  新时期互联网与政治体制的磨合

  过去人们常见的政策宣讲画面,是领导干部站在主席台上,群众站在主席台下来提问,领导干部耐心地对政策进行讲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政策宣讲的主席台上传统的、固定的主宾位子出现了互相换位、甚至有时易位的情况。今天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与领导干部在社会舆论场上“同场竞技”,互联网作为新时期人民群众“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力工具,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的政治逻辑。

  在信息化时代,上级政府可以借助网络舆论发现基层治理的问题,及时出手、化解及缓和基层官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问政”,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网络理政”,互联网逐渐成为基层公共治理的新平台,官民双方的新型沟通与对话平台正在形成。网络舆论的活跃,增加了政治体制运行的弹性和张力。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其中多处提到政务微博,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与公众进行交流等内容。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三微”齐头并进,政府部门利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微视,每天与网民、市民、居民开展网络交流。

  开展网上社会工作、群众工作,包容和吸纳了互联网的元素,发展“网上统一战线”,极大地拓展了官民良性互动的公共空间。正如网友“@葱头不是干部”所言:“还在上访的人是相信政府的,还在上网的人是相信法律的。”各级政府需要认真倾听互联网上的喜怒哀乐,回应民众关切。例如,搜房网在上海6000多个小区设有分论坛,每天近40万业主登录。上海市委宣传部发现这是一个做群众工作的好平台,组织动员这些地方的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干部登录搜房网,成为客座版主,每天在网上听取业务诉求。实际上,网络舆论绝大多数都是网友的诉求个案,如果基层政府及时发现、妥善解决,就能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上海的这个做法,不仅是网络舆论管理的创新,更是社会管理的新探索。

  随着2013年秋季开始的疾风暴雨式互联网专项治理展开,网上舆论工作已进入专业化、精细化的舆论博弈阶段。对政府而言,网上舆论工作应更多地以正面引导为主,宣传工作必须站在群众中间,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要尽可能以舆情应对为主、舆论斗争为辅,尽力化解社会矛盾。针对重大的党报、国家电视台的“主旋律”宣传,不妨尝试以网络舆论反馈作为坐标系,进行一系列的政治传播绩效评估,看一看经过一轮重点宣传后“主旋律”宣传的认可度,进而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