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信息化让农民更有奔头
来源:重庆日报 更新时间:2015-05-08

 
通过信息化高速公路,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子女有更好未来。当农民日子有奔头了,也就更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了。

过去一说到农村发展,大家都有个共识,叫“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的道理显而易见,修好道路,农民才能走出去,农产品才能运出去。不过,对现在的农民来说,不止需要混凝土或沥青的公路,更需要“信息化高速公路”。

来看看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故事。在重庆秀山县,现在有两个很响的品牌,叫“武陵遗风”和“边城故事”。这可不是在说什么先贤古韵,也不是在讲沈从文的小说,而是指通过线上线下来推本地产品的电子商务。“武陵遗风”在卖具有武陵山特色的食品,“边城故事”则在卖有当地民族特色的饰品,现在他们的生意很火爆,已经走出重庆,布局全国了。

通过信息化高速公路,当地农民增收也驶入快车道,过上了好生活。现在,站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很多地方的农民也都享受着“在云端”飞翔的感觉,日子更有奔头了。

比如,重庆武隆白云乡社会保障服务所,就有农事QQ招工、LED就业信息发布等平台。当地还通过APP二维码、微信客户终端等来盘活劳动力,组团农民工进城去参加大型求职招聘会。这么洋气,离昔日那种很“土”的老农民形象,可以说是十万八千里。而农民变富了,更时尚了,无疑就是农村现代化的最直观形象体现。

“互联网+”不仅让农民得利,也让他们子女享受到更多的优质资源。比如,偏远的山区如何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最近,一种叫“互联网+慕课”的模式,就在助推重庆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慕课”,简单说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很多农村孩子,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共享优秀教师的课。“慕课”不仅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还在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发挥出良好作用。

这种教育模式,其实也是一种信息平权。平权,也就是“使权利平等”。法律赋予了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可是,受种种现实因素限制,很多农村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听不到好老师的课,这说明有了赋权,还要通过落实才能实现平权。一项制度也只有被执行才能产生激励作用。通过信息化高速公路,农民可以在家里看“中国好声音”,他们子女可以听好老师的课,这样一来,文化权、教育权自然就不会落空了。


“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谱写的种种农村好故事,是一种鞭策。当前,应该为农民修建更多更好更畅通的信息化高速公路,用互联网技术带动智能农业,让互联网营销推动农业电商,将互联网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并形成新的分工形态。而且,利用好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去层级化,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公共治理,来进一步实现城乡权利平等。

总之,通过信息化高速公路,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子女有更好未来。当农民日子有奔头了,也就更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了。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