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与民心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4-05-30
 




    焦点背景:2006年元旦零时正式开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在24小时内实现了惊人的飞跃:从第1720名,跨过900多个位次,升至第744名,一跃成为全球人气指数第二的国家级政府网站,仅次于加拿大联邦政府网。仅3个月前,中国政府网开始试运行时,在全球1200多万家网站的排名还在10万多位。被称为“国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中国各级政府在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网站目前已经开通中文简体版、繁体版和英文版,设置了政务信息区、办事服务区、互动交流区和应用功能区4个区域。

   中国政府网开通与阳光政府的责任

  盛刚
  2006年元旦,中国政府网开通,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在打造阳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方面,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按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中心负责人的话说,中国政府网站作为一个中国政府的门户网站,它既是中国中央政府发布政务信息的一个渠道,也是政府各部门,包括地方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的一个实现政务公开、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平台。有媒体称,中国各地的民众与政府开始真正进入互联网上“面对面”的时代。
  电子政务是行政改革在高科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网络成为政府积极利用的一个平台,它不仅意味着政府对办公技术的改进愿望,更意味着政府对网络在政治上的功能的正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首先显示了中央政府打造透明阳光政府的决心。政府信息公开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一个透明的政府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公众只有充分知情才能有效监督,才能在参与国家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只有在国家和公民良性互动的环境中,一个和谐社会才有可能产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也给了政府和民众更宽广的对话平台,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我们知道,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许多过去老百姓不知道的事、办不了的事可以在网上得到解决。它既是对政府政务公开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各个部门协调办事能力的考验。实事求是地说,在中国政府网站开通之前,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网站已有不少,但真正让人们满意的并不多。其原因就在于,电子有了,但政务公开的意识、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手段都十分欠缺。而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政府服务工作,它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情况。人们自然有理由期望,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不但能给各级政府网站建立一个参照,使政府网站成为名副其实的面向公众的、注重权威性和服务性的网络平台,更能以此为契机来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改善公共服务,使政务公开真正成为机关自身建设和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


  电子政务,其要害不在电子在政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自我加压、自我革命,会对现有的政府管理理念带来冲击,会对长期习惯的政府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带来冲击,也会对现有的利益格局带来冲击。打造阳光政府,对政府而言,不光意味着原本大量不公开的信息,老百姓可以及时见到了,还意味着自身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被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政府的行政权力将从源头上受到严格制约,不规范的东西将渐渐失去藏身之地。这些才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要害,也是考验政府是否“真透明”的标准。惟如此,政府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为人民服务”的职能,老百姓才能够享受更多、更便利的政府公共服务。
   
    期待"中国政府网"成为"常青树"

  李红军
  中国政府网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网站开设“今日中国、中国概况、国家机构、政府机构、法律法规、政务公开、工作动态、政务互动、政府建设、人事任免、新闻发布、网上服务”等主要栏目,发布政务信息和数据资料,方便公众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重大决策,同时面向社会提供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逐步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互动交流。


  眼下,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的功能也日益显现出来,个人也好,社会团体也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也好,通过联网,在得到大量信息的同时,还能把本人和本单位的一些信息及时披露出去,起到了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作用。

  然而,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些政府网站的建立并不能尽如人意,有些地方政府的网站多年都是“老面孔”,几年前的网页还挂在互联网上没有更新,可以说,这些地方政府的网站已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建立互联网的目的在于及时对政府信息进行发布,使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个迅速的了解,同时还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及时反映给政府,做到“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互联网的功能,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一个富有亲和力的政府。如果政府网站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多年都是“老面孔”,就很难激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

  眼下打造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政府部门要提速,行政效率要提高,就不能让互联网躺在那里“睡大觉”,而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信息资源,政策法规要发布,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要反馈,而这些都有赖于互联网去完成。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一种纽带和桥梁,人们对它寄予厚望自然在情理之中。


  中国政府网站的正式开通,这对人民群众来讲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从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关乎国计民生的信息占了多数,它是人民群众了解国内、国际时事的窗口,同时它也是了解民意的一个载体。惟愿“中国政府网”不要步某些地方政府网的后尘,要及时更新,以成为“长流水”、“常青树”,积极维护政府形象并提高政府公信力。

    倾听"国网"点击量背后的民意表达

  张瑞东
  正如先前所预料的那样,中国政府网站的开通,吸引了民众的极大关注。中国民众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关心,藉此达到了空前的热情。有专家说“这样的支持率是前所未有的。”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和看待这个“前所未有的支持率”?实际上,对于飙升的点击量、综合排名的位次等这些数据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点击背后隐含的民意表达。


  可以肯定的是,民众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都是对改革进程的期许和希冀,都是对公共管理无声的鞭策和督促。因此,飙升的点击量不仅意味着网络开始成为政府积极利用的一个平台,它更反映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改进愿望,政府应该通过这种高涨的人气,充分认识到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工作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利用公众对政府工作的参与热情,进行适当的因势利导,在民意当中找到改进工作的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百姓对切身利益的关注度和公民权利的维护意识日渐高涨,民意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渠道日益多元,网络也正在成为政治决策与民意表达相互沟通的一个直接平台。对于“国网”的火热,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中国已经迎来了“网络政治”的时代。而当网络变成一种“政治”的时候,倾听每一次点击背后的民意表达,对于政府工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在中国,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政策信息,参与政府事务,表达欲望空前高涨。从地方政府网站的开通,到总理上网感动网民,互联网反映民情民意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已经到达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国网”的火热,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去年初,温家宝总理曾说过:“网民们对国事的关心,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这就像一个风向标,展现了“网络政治”时代政府采集民意的新景象。而对于政府的“官方”网站,认真倾听民意,让政府网站成为民意顺畅表达的平台和渠道,无疑是建立之初就必须背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民意、尊重表达权的良性规律,民意势必会反哺社会,推动社会各个环节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政府网站的高点击量,应该把它当作观察民意焦点指向、确定行政事务重点、研究主流民意的“风向标”,认真倾听“国网”点击量飙升背后的民意表达,并让“倾听”成为一种政府习惯,对隐含在每一次点击背后的民意做出积极的回应,在民意中找到改革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