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大数据成绩单,看深圳经贸信息系统改革成绩
过去五年全市经贸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过去五年,我市经贸信息系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始终坚持深圳质量理念不动摇,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推动全市经贸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5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经贸信息系统将坚持“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优势,着力稳增长、促转型、扩开放,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在“四个全面”上创造新业绩。
行政审批和管理改革
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在全国市一级同类部门中最少。审批和服务事项从2012年的62项减少到26项;
成为全市第一批公布权责清单的部门,编制完成8类97项行政职权清单;
市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按时上线运行,实现了商事主体信息统一公示和市、区、街道三级信息共享,接入全市10个区和16家市直单位,归集数据2200多万条、商事主体174.3万户。
财政专项资金改革
组建市经信委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指导委员会,成立预算监督处,统筹经信委财政专项资金总盘子,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统一规则,协同配合,抓好预算结构和绩效评估等资金管理使用关键环节。研究建立项目准入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未来产业为突破口,初步建立市经信委专项资金管理系统项目库。
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
获批全国跨境电商进出口综合试点城市,诞生全国首单全程在海关9610监管代码下操作的跨境电商出口退税单,发布国内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地方标准,全流程开通跨境电商进出口双向通道。继上海之后获批全国第二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城市,启动大铲湾港区单一窗口试点。实施对外投资核准制改备案制改革,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备案时间缩减为3个工作日,大大简化办事流程。
●盐田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并推进建设,
●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获批纳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大铲湾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已获批,
●汽车商品整车进口口岸延伸方案已获相关部委同意。
内贸流通体制改革
被财政部、商务部确定为全国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第一批试点省市,是唯一一个除省和直辖市之外获批的副省级城市;被商务部列为第二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开展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年活动,服务中小商贸流通企业2万家次以上。
在福田区启动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试点,完成改造生鲜家禽经营档口337个。
产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
成功获批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际出入口局至前海的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建成开通。
10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家单位被认定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在全国首批12个试点地区(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1+4”文件,五年累计清理淘汰低端企业1.4万家,推动超过3500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实现不停产转型;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编制海洋、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创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1.88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获批国家首个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1.5万亿元;
获工信部授牌“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业务出口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国际展会达到58个,高交会等11个展会获得国际展览联盟总部(UFI)认证;
成立深圳时尚创意产业联盟,工业设计机构占全国50%以上。
外向型经济:质量进一步提升
2014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877.7亿美元,分别占广东省的45.3%、全国的11.3%,其中外贸出口2844亿美元,实现全国大中城市“22连冠”;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利用外资先行先试,第三产业成为利用外资的绝对主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2014年,全市实际对外投资在全国地方城市排名第二,年均增长76%。
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4亿元,商业网点约27万个,华润万家、沃尔玛等6家总部在深企业进入全国连锁百强。
信息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出台加强信息化工作、智慧深圳规划纲要、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系列文件,获批全国唯一“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市”、 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等;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商事主体登记及许可审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跨部门业务系统。
经贸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制定“经贸33条”、“外贸28条”等稳增长政策。出台《深圳市促进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全市大型骨干企业达49家。
出台《深圳市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总量连续8年位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
记者 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