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子政务,数据融合箭在弦上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5-05-25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和移动互联网大国的地位尚不匹配。”这是《“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的观点。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预期也在不断提升,“互联网+政务”被提上日程。日前,国务院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指出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创新监管。“互联网+政务”已被业界认为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专项之一,我国电子政务水平也将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不断提高。
    顺应“互联网+”
    近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发布《关于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开展电子政务项目绩效评价是为了引导促进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向“以效能为导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而智慧的政务恰恰是建立在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系统。
    从今年5月开始,成都的市民会发现生活变得更方便了,尤其是在政务方面。随着“在成都”平台近期的正式上线,成都市民可通过网站、手机APP、热线电话、自助终端、数字电视、服务网点等多种渠道完成政务项目,如社保公积金查询、旅游签注办理及申请进度查询等等。记者从成都市经信委了解到,“在成都”是成都市政府推出的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旨在实现一站式市民办事服务。该平台推出的市民服务的内容将根据市民的生命周期,整合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婚育收养、证件办理、公共事业、企业开办等方面的服务主题,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的一站式服务。站在政府的角度,可以说,与以往电子政务中政府网站相比,“在成都”的上线使成都政府的电子政务变得更高效、更自主。
    “在成都”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网站。在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的眼里,“在成都”这个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顺应了“互联网+”,是一个“互联网+政务”的产品。
    “互联网有三层架构:一是消息层,即消息的搜集和分发过程;二是工作流程,也就是业务应用层;三是数据层,消息层和工作流程所形成的大量的行为数据的累积,就形成了大数据。这三层不同的处理和应用是整个互联网的全貌。‘互联网+’其实就是从消息层逐步渗透到工作流程和数据层的过程。成都市市民融合服务平台就是一个‘互联网+’产品,也就是说把政府的各种各样工作流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工作流,这些新的工作流诞生就是新的服务诞生。这就是‘互联网+’的应用。”郭为表示。
    平台承建方神州数码智慧城市服务集团西南区总裁游雅告诉记者,成都市民融合平台可以称为市民网,但颠覆了传统政府网站的建设思维,顺应“互联网+”模式,用市民接受的方式来做,即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以互联网化的方式给到市民。该平台的姿态是开放的,通过接口与第三方服务进行对接,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据介绍,“在成都”已与巴适公交、透明房产网、索贝数码、熊猫驾信、汽车票务网、成医网、易泊车等达成联盟。
    数据融合是关键
    政府网站只是电子政务工作的一部分。经过多年发展,电子政务已经深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各级政府平稳运转和高效履职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电子政务正在由业务办公的支撑工具,逐步成为促进重大改革措施贯彻实施、支撑重大问题决策研判、推动重点工作督查落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水平的有效抓手,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必不可少的创新手段。不过,电子政务工作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类政务网络不能有效联通,信息孤岛大量存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特别是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对科学决策的支持水平有限,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较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利用5年左右时间,统一规范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全面建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数据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服务政府决策和管理的信息化能力明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网上运行全面普及;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经过努力,电子政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上述电子政务面临的困境及目标,业界人士认为,“互联网+政务”将大有可为。不过,“互联网+政务”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底层的数据融合成为关键一环。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晓钢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互联网+政务”核心是对政务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其关键在于政务大数据融合,这样才能支撑上层跨部门各种应用。据介绍,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各个部门信息化飞速发展,反而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各类数据不能互通、信息资源不能整合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破解各类业务、各种应用的数据资源融合的问题,已经箭在弦上。围绕跨组织的大数据应用,不同组织机构、不同岗位职能,对信息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而且应用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海量数据查询、全局业务数据监测,也有实时数据处理和海量历史数据分析预测。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创新的跨业务、跨组织数据融合模型。李晓钢建议,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形成一整套数据融合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以管理对象为标识,关联多业务状态的融合数据台账和融合数据目录,可以让政府按照事件、状态、时间、地点、业务域等多维度查询资源状态;通过大数据分布式计算环境可以解决数据计算效率问题;通过服务管理系统,可以保障政府所需的服务方式及服务质量;通过运行维护监控,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解决全方位监测,以及效率提升问题。
    那么,面对未标准化且零散杂乱的底层数据,应该如何最好数据融合呢?李晓钢认为,数据融合必须是政府的“一把手工程”,这样才能消除跨部门产生的阻力,另外,信息服务提供商必须和政府通力合作,熟悉政府相关部门的业务职能、业务系统和数据状态,从数据管理制度的制定、标准规范的设计,以及信息整合工程的各个环节入手,形成完整、成熟的“大数据融合”模型,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数据融合。
    据介绍,一旦跨组织数据融合模型形成,就可以有效整合政府数据资源,让这些割裂的、“沉睡”的数据被唤醒,迸发出巨大的价值。以新农保为例,当政府各个系统的数据融合打通之后,通过各个系统中相关数据的比对,不仅可以为新农保资金的有效利用起到监督与管理作用;可以有效查出全市不符合低保条件人员;还可以通过核查分析救助对象补贴资金与财政拨付资金,有效保障政府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为进一步规范和核查相关信息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