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推进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来源:审计署网 更新时间:2015-07-06

  原标题:湖北: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 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审计力量所限,湖北省审计厅每年只能完成部分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且只能局部揭示和查处一些典型情况和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湖北省审计厅从2012年开始,抓住信息化这把“金钥匙”,向科技要力量,向网络要效率,向组织方式要效果,积极探索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路子,逐步形成了“集中分析、重点核查”的财政数字化审计思路,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探索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模式,为实现部门财政执行审计全覆盖提供了全新途径。


该厅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从非联网状态下的探索中起步,先后攻克了数据采集与识别、数据整理与规范、数据关联与整合、数据分析与整理中间表构建、疑点问题筛选与排查等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了一套预算执行数字化审计方法,从原来一年只能审10多个预算单位,到去年审计40个单位,再到今年成功实现了对省直106个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依托信息化平台,奠定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厚基石 。 该厅充分利用厅机关构建的“一大网络、三大中心、六大系统”数字化审计平台(“一大网络”为电子政务外网;“三大中心”为审计交换中心、审计数据中心和审计数据备份中心;“六大系统”为审计管理系统(OA)、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联网审计分析系统、审计结果分析系统、网上审理系统、权力运行风险电子监控系统),搭建了财政部门预算数据收集的渠道和数据处理平台,并制定了4个操作指南,从而奠定了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的技术基础与制度基础。


——全面采集数据,充实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数据源 。该厅现已采集部门预算编审系统(27张表)、预算指标管理系统(185张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21张表)、106个一级部门预算单位和531个二级预算单位财务系统、部门决算报表系统数据(67张表)5大系统数据。在进行规范和标准化处理后,形成了完整的、审计分析可用的数据包,可以全面掌握各部门从预算、指标、支付、核算、决算全过程的完整数据链,实现对部门预算和执行结果的全流程监督。


——强化集中分析,突出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新方法 。几年来,该厅围绕揭示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和发现违纪违规线索两条主线开展数据分析,提出了在现有数据环境下把握预算执行总体情况、查证相关问题线索的23种审计方法。今年,在对省直各部门预算执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该厅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了24个分析模型,对每一个部门单位进行解剖查找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实现了数字化审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通过运行预算执行、“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管理以及执行“八项规定”等内容制定的疑点问题核查模型,共提出1万余条疑点问题记录线索,分发到核查组逐一进行查证落实。


——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提升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高效能 。该厅在现有人力基础上,实行预算执行审计与专业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集中审计相结合、上级审计与下级审计相结合,打破了处室界限、专业界限和地域界限,构建了一个资源优化、信息通畅、灵活高效、运转有序的审计组织体系,达到“一审多产,一果多用”。如对全省地税审计,该厅统一采集数据,集中分析、分散核查、分级处理,实现上下整体联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数字化审计方法,该厅实现省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成效突显。过去手工审计环境下,全厅每年只能审计15个左右的一级预算单位,需要15个审计组、60个审计日。2012年实施数字化审计后,每年审计40个一级预算单位,也是15个审计组、30个审计日。今年审计预算单位106家,分别是2010年的5.9倍、2014年的2.7倍。该厅组织6人的分析团队,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基本形成了总体情况分析。通过总体分析,由过去局部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转变为总体反映,由单一反映个别部门单位问题转变为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集中整体揭示。而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把握了重点,揭示和反映了部门预算执行中的变化趋势,更加精准地定位核查了突出问题。在分析中,还发现了过去难以发现的少数部门向学会、协会拨付预算资金,向机关食堂、培训中心异常拨款等问题。审计组人员反映,集中进行数字化审计,有效排除了各审计组对审计目标和方案的理解差异、审计执行力差异、执法尺度把握差异等问题,保证了执法的统一性。最重要的是,数字化审计作业强化了审计干部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技能,以及从全局分析把握审计情况的水平。(李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