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浩 通讯员 张倩倩
打开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我想查阅案件进程可以吗?”“我对判决书有个问题不是很懂,请解答一下。”不少粉丝与该院留言互动。“现在从微博就能看到法院公开的信息,让我们感受到了法院公信力。”一位粉丝说。近年来,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完善信息管理,突出重点,深化数据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推进“公信法院”建设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项建设”提升信息化硬件基础
市中级人民法院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在全面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完善“自选动作”。
全面建成科技法庭。目前,全市法院审判法庭全部改造为高清科技法庭,均具备同步显示庭审笔录、录音录像和网络直播等功能,成为全省第一家将全部审判法庭改造为高清科技法庭的法院。
建成信息集控中心。中院参照省法院标准,投资600余万元建成“集控中心”,同时投资30余万元配置72个高清摄像头,实现对办公、审判区域等无缝隙覆盖,充分发挥“集控中心”集中管理、远程协同功能。
建成数据中心。全市法院均建立了数据中心,整合了基础设施、审判应用、行政办公等36套系统数据,实现了法院工作的数据共享。
“三项管理”实现信息化与审判管理深度融合
依托信息化强化审判管理,实现对案件全程跟踪、动态监控,提高了审判质效。
完善效率管理。强化节点管理,在全省率先建立“上诉卷宗流转监管机制”,对基层法院上诉卷宗在一审审判庭、立案庭和二审立案庭、审判庭等各节点,明确限定卷宗流转时间。今年以来,基层法院上诉卷宗在途时间平均为25天,同比缩短了60%。
完善质量管理。抓住庭审和裁判文书这两个关键点,实现庭审评查常态化,去年以来中院利用庭审直播系统,在线评查庭审45次;修订完善了刑事、民事和行政庭审规则,庭审活动更加规范;规范裁判文书样式,推广应用裁判文书纠错系统,提高了裁判文书制作水平。
完善宏观管理。依托审判管理系统,按季度分析刑事、民事、商事、行政、执行、信访等运行态势和质效指标,去年以来,召开专题通报、改判发回案件研讨分析会议17次,统一全市法院办案思想、标准和程序,上半年基层法院上诉案件改发率同比下降11%。
“四项重点”以信息化助力阳光司法
依托司法公开平台,占领新媒体阵地,强力推进信息公开和查询,积极拓展司法公开的深度和广度。
强化裁判文书上网和庭审直播。以裁判文书上网审核软件为辅助,全面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公开裁判文书6834篇,上网率135%。在内外网设立“视频在线”栏目,组织庭审直播16次。
强化“两微一信”平台。全市法院于2013年8月全部开通官方微博,目前中院官方微博粉丝超过5.6万人,发布微博3500余条;2013年12月,全部开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现已向当事人实时发送保全、开庭、执行进度等信息1.6万条,让当事人及时掌握案件进展;2015年6月全部开通官方微信,现中院已推送微信35期,构筑了民意沟通和接受监督的新平台。
强化信息查询。全市建成诉讼服务中心3个、诉讼服务站5个,当事人可通过触摸电子屏、二维码扫描等手段,查询案件信息;开通律师网上服务平台,建立远程视频接访系统,将线下服务延伸到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信访群众可以同时与上下级法院进行三方在线交流。
强化档案数字化。2011年3月,实现了纸质卷宗与电子卷宗同步归档;2012年9月,实现庭审录像当庭刻录光盘,与纸质、电子卷宗一并归档;2013年12月,开通电子档案信息查询,当事人凭有效证件,在诉讼服务中心查询系统即可查阅涉密之外的档案资料,目前已提供查询服务4200余人次。
“两项应用”用活审判执行“大数据”
强化信息数据在考核中的作用,让数据信息成为提高服务实效性和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依据。
分析研判数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去年以来,围绕莱芜创新驱动发展,开展知识产权审判调研,向市委提交调研报告及服务意见;针对借款、民间借贷案件迅速增长态势,开展涉金融案件调研,对优化莱芜金融环境提出36条建议;为促进依法行政,全面分析近年来审理的行政案件,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全面总结审判执行工作,出台《2014年司法保护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推进数据考核,完善绩效管理。坚持让数据“说话”,每月编制《审判管理月报》,迄今共生成、公示42期,按部门、个人,逐案、逐月进行通报,分析数据异常变化、查找原因、研判对策;每个部门、每名法官承办案件的基本数据、业务指标等均由系统自动统计、动态生成,为党组科学决策、选人用人、评先树优等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