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外如何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来源:中国食品报 更新时间:2015-08-30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信息化已经融入农业产业,成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之一,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化和现代化融合,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农业的重要趋势。

  英国

  大数据整合“精准农业”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农业生产竞争强度的提升,英国农业部门收入经历了多次明显波动。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认为,为应对上述挑战,一方面,英国农业需要向“精准农业”迈进,结合数字技术、传感技术和空间地理技术,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农业生产部门和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强其对于市场的理解。而这一系列需求的基础就是强大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处理平台。与此同时,英国全国农业协会也多次呼吁政府出台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在其10项政策建议中,其中2项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密切相关:一是要求政府在农村地区实现宽带全覆盖,二是要求政府建立适当的平台和渠道将农业生产准确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

  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于2013年专门启动了“农业技术战略”,该战略高度重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参与该战略制定的爱丁堡大学信息学院科林·亚当姆斯认为,农业可能是最后一个面临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产业,大数据将是未来提升农业作物产量、畜牧业产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农业部门对市场理解的关键。未来的核心问题是将大量的数据融合起来进行适当、科学的分析,以此来推动农业的发展。

  美国

  信息化支撑农业发展

  美国在农业数据资源采集及存储方面采取以政府为主体,构建规模和影响力较大的涉农信息数据中心,全面采集、整理、保存了与美国及国际有关的大量农业数据资源。美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有4个主体构成: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收集发布系统;政府支持下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系统;融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的公司系统;以农场为主体的民间自我服务组织系统。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美国采取了政府投入与资本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投资模式,从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每年拨款10多亿美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推广和在线应用,农村高速上网日益普及。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美国农民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等,对农作物进行精细化的自适应喷水、施肥和撒药。

  在美国政府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下,大量涉农信息化企业应运而生。这些企业利用政府公开发布的农业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提供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场生产管理及精细化耕作,以帮助农场主提高生产效率。

  法国

  完善体系提高信息化

  法国自然气候条件优越,但由于领土面积有限,法国的农业经营模式主要为中小农场,有超过八成的农场耕作面积在80公顷以下。“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对农业的现代化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其中,法国“三位一体”的农业信息化体系便有其独到之处。其国内的农业信息主要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收集、汇总与公布。从类别看,数据库涵盖了各个农业领域,包括种植、渔业、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法国农业信息正着力打造一个“大农业”数据体系。包括高新技术研发、商业市场咨询、法律政策保障,以及互联网应用等看似与农业“不沾边”的行业均被纳入这个“大农业”数据体系内。在法国政府的力推之下,法国农民可以足不出户,便能在网上了解基础农业信息行情。因此,法国农民可以在了解详尽的农业信息后,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农场产品的类别与产量,以达到效率最大化。

  德国

  积极扶持数字农业

  德国农民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个德国农民可以养活144个人,这一数字是1980年的3倍。但要想长期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每个农民需要至少养活200人。这就需要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农业新技术。目前,德国正致力于发展更高水平的“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基本理念与“工业4.0”并无二致。通过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应用,一块田地的天气、土壤、降水、温度、地理位置等数据上传到云端,在云平台上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到智能化的大型农业机械上,指挥它们进行精细作业。

  日本

  网上农场受到青睐

  城市居民在网上选块土地,只要点击鼠标,网上播种、网上栽培、网上施肥、网上收获,这样按照自己意愿种植的有机蔬菜就可以端上自家的餐桌。

  网络农场的经营模式是,消费者与农场签约租用农场的地块,支付租地费、种子费和快递费,之后就可以下单,在自己的地块上种植自己喜爱的农作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浇水、施肥、打药、收获的间隔,一般无需自己下地劳作。另一端,农场职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指令负责对农田的实际操作和经营管理。农场通过照片、视频等在网站公布农作物生长情况,让消费者随时能够观察到作物的长势。到作物成熟后,农场职工就会将收获的产品收割、打包,按时寄送到消费者家中。同时农场开设互换市场和网络商店,消费者可以用自己的产品与农场其他用户的产品互换,也可以将多余的产品在网络商店销售,收入全部归己。同时万一由于气象原因,出现农作物减产,消费者也会承担风险,这种风险共担模式保证了农民的收入稳定性。研究报告称,日本网络农场一般联系50至100家城市居民,是比较理想的经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