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近日发布。评估显示,部委、省、市政府门户网站的可用性情况良好,但基层政府网站仍大量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的现象。对区县部门、乡镇街道政府网站的随机抽查数据显示,仍有一些基层政府网站断链接数量超过300个,空白栏目数量和长期不更新的栏目数量超过10个。网站首页长期得不到更新,评估范围内70%的网站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更新不及时现象。
政府网站是行政效能的网络化延伸。但是,不少政府网站却长期“休眠”,甚至处于“长草”状态。从调查看,不仅有部分政府网站仍然存在“只做门脸建设”的现象,还有不少政府网站是“以不变应万变”,经过多次督促整改仍然仅展示多年以前的办事服务资源,而相应的办事要求、申请条件、材料流程却均未进行更新。政府网站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难怪有73.71%的网友质疑政府网站“只是赶时髦、走过场,属于作秀行为”。
形式是次要的,关键是态度。某些政府网站“一张老脸,三年不洗;内容陈旧,文件过时;看过后悔,信则误事;现代工具,纯当摆设”,实际上是一种渎职失职行为。
政府网站是架设在政府部门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桥梁。作为电子政务的一种表现形式,网友的每一个@,都是在与政府互动,都期待着回应,倘若“主动找过去也不搭理”,这就必然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受损。对于这样的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还不如一关了事,一来不用再安排专人、专资浪费公帑了;二来可避免政府的形象和节操“碎了一地”。
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电子政务平台不应长期“休眠”。其实,一件工具能不能用好,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看使用工具的人,而不是工具本身。在“网络问政”成为趋势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电子政务平台频频“休眠”、“失语”,不仅丧失了民众对电子政务平台的信任,也同样会降低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形式,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电子政务平台不能仅仅是政府“做出的姿态”,更要放下身段,要有“为人民服务”之心。如果没有这一基本点,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电子政务平台的未来之路,要么“僵而不死”,要么“自娱自乐”,但最终都会成为毫无用处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