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背景
来源: 更新时间:2015-12-30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新加坡提出的“智慧岛计划”,随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直至2010年开始在全球掀起一股建设热潮。

中国最早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构想的是南京市,比新加坡晚了近20年。

到2011年,国内提出或者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市开始大幅增加,出现小范围“井喷”之势。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这被外界解读为国家层面已经认可智慧城市发展策略。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比国家顶层战略层面认可更早的是各部委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公布北京、成都等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2012年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并于次年10月正式公布南京、无锡等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2012年12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试点。截至目前,住建部已先后三批设立智慧城市试点,成为试点城市最多的部委。

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出台《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技术指南》,包括太原、广州在内的9个城市列入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全国试点工作。

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定15个城市与欧盟合作,启动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

2014年5月,交通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在太原、石家庄等26个城市开展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2014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初,智慧城市评价模型以及基础评价标准体系的国家标准终于出台,共包括六大标准体系。

国标的出台将会在更大程度上督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能避免当前建设中出现的盲目冒进状况。
中国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发展分析

(一)智慧交通

2014年智能交通市场包含电子警察、卡口、交通视频监控、交通采集与诱导、交通信号控制、交通类平台、GPS与警用系统、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客运枢纽信息化、智能公交在内的10个细分行业市场规模为246亿,同比增长25%。2010-2014年复合增长率为24%。

图表 2011-2014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项目覆盖率对比



(四)智能家居

随着中国国内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群的经济水平、消费能力持续提高,消费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居家生活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化、安全化,家居生活的人性化、智能化逐渐成为普通人家的生活要求。逐渐成长的并越来越具有智能设备消费思维和消费能力的80、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一代人群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人群,更是智能产品消费市场的巨大蓝海。

中投顾问在《“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智慧城市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从智能家居整体系统解决方案方面讲,过去的智能家居系统消费一直停留在高端别墅区内,靠装修工程和智能家居项目配套销售。现在的消费群体则明显在向普通消费者逐渐转移。和传统智能家居系统相比,轻型智能家居系统引入了众多的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软件应用技术,并随着移动互联网建设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将全面取代采用综合布线形式的传统智能家居系统,更好的体现节能、环保、舒适、方便的生活理念,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逐步走入大众人群家庭。

近1-2年内,智能家居的主要消费用户群体应该是特大城市、一线城市、东部沿海及部分中部发达地区的中青年人群。而这样的消费人口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产业商机巨大。

(五)智慧旅游

到目前为止,有关“智慧旅游”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有的甚至有误导的成分。综合国外的相关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智慧旅游”是指以游客为中心,以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G通信、三网融合、GIS等“智慧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移动设备、智能终端等为工具,以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全面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为游客、旅行社、景区、酒店、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
从本质上看,智慧旅游是要通过新理念的导人、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形成,使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经营的全流程和旅游服务的全链条产生智慧效应,创造智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