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治建设政法新媒体转型抉择
来源:检察日报 更新时间:2016-01-13

2015年12月30日,由检察日报社正义网主办的第三届政法新媒体峰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0名代表参会。
峰会公布了“2015年度全国检察新媒体建设运营50强”的评选结果,发布了国内首份《互联网十检察工作研究报告》。

与会嘉宾围绕“互联网+法治建设”的主题,就电子政务、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云计算与网络安全等话题展开探讨。

检察新媒体 进入规模扩张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中国网络社会进入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

2015年7月,最高检召开“互联网十检察工作”座谈会。曹建明检察长在会上从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和提升互联网思维三个方面,就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检察工作的加法发表了重要讲话。

近年来,检察新媒体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深化检务公开、加强检民互动、回应社会关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30日,已有11个省份实现了三级院“两微一端”全覆盖;全国检察机关开设微博4000多个,微信2700多个,新闻客户端2200多个,拥有粉丝量8000多万个,发布信息300多万个。检察新媒体已经进入规模扩张期。

然而,在集群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检察新媒体也伴生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最高检新闻办副主任肖玮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整体规划,加快检察新媒体矩阵建设;二是强化内容维护,逐步提升可读性和影响力;三是加强巡查监管,有效防范引发负面舆情;四是加强基础保障建设,提升检察新媒体运行管理队伍整体素能。”

正义网在最高检新闻办的指导下,组织了首次“2015年度全国检察新媒体建设运营50强”评选活动,是历年来政法类新媒体研究成果在检察新媒体内部管理领域的首次应用。

针对此次评选出的全国检察新媒体50强,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赵信认为,“这充分反映了检察新媒体平台规模的壮大”。与此同时,他认为,随着法治传播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稳步提升,检察新媒体在未来一定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峰会上,两名来自地方检察院的获奖代表分享了他们在运营检察新媒体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贵州省检察院政治部宣传处处长李波指出,“一是党组高度重视构建全省新媒体建设一盘棋格局;二是加强策划,注重实效,切实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三是功能优化,拓宽渠道,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水平;四是建章立制,上下联动,建立了一支懂宣传、素质好、业务精的队伍。”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检察院检察长江伟同样将该院经验总结为四点,“一是顺应"互联网十检务"的战略思维,用好"两微平台";二是精心谋划,努力提升质量;三是诙谐相间,力求最佳效果;四是大力推广,加强检务公开的力度和广度。”

媒体融合 变局中的新媒体转型之路

2009年,山东省菏泽市中级法院开通微博“@菏泽中院”,标志着政法系统正式开启微博问政之路。检察日报社副总编辑赵信对政法新媒体曾经和正在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高度评价,“他们在各类涉法事件中主动设置议题,占据舆论高点,宣传法治理念,积极并专业地向公众传播着法治的正能量,我们对建设清朗风气的涉法舆论生态环境的信心由此更加坚定了。”

如今,7年已经过去,微博用户被逐步分流,微信、APP应用风头正劲,一个与智能手机联系紧密的移动互联时代,一个深刻改变媒体行业生态的媒体融合时代,一个争相对媒体重新定义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法新媒体同样面临着转型的抉择。自2011年以来,正义网连续5年举办政法新媒体峰会,从“微观正义、法治天下”到今天的“互联网十法治建设”,历次峰会主题的变换从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互联网时代的变迁。

关于政法新媒体在未来如何转型,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认为,“是继续局限于采编功能不断地去被动地适应媒体形态,还是真正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锻造革新自有的平台,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和数据能力,培育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准、注意细节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文化,最大限度增强信息传播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值得认真探讨。”

头脑风暴 互联网+法治建设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以后,这个概念随即成为热词。

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互联网十”的顶层设计正式出台。不论是各级政法机关,还是政法新闻单位,乃至整个法律共同体,互联网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日渐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亦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互联网十法治建设”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搜索,相关新闻超过122万条。

在本届峰会上,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教授关注了“互联网十”视角下的法治政府建设。他认为,建设现代化政府需要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和智慧政府等四个政府形态的支撑,而这四个政府形态又需要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支撑,所以,“互联网十政务”即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德良教授则是从“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的角度展开论述。他认为,目前个人信息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垃圾信息泛滥、身份假冒、隐私泛化等问题。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树立法律上的正确的隐私观念,区分不同性质的个人信息;二是建议互联网企业在对个人有关数据加工、匹配时,必须要进行匿名化或者非特定化处理;三是在未来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章中,要注重规范公权力搜集与利用个人信息的法定正当程序。

此外,来自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奇虎360公司副总裁曲晓东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向与会人员阐述了基于威胁情报与大数据技术的新安全体系建设。他表示,“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数据是大数据分析的一个基础,只有将安全人员、数据分析师两者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在互联网十时代做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