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市环保局科学谋划2016年环评工作 全力支撑成都经济绿色发展
成都市环保局主动顺应改革创新大趋势,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抓手,把“靠前服务”和“互联网+”技术运用作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着力点,科学谋划2016年环评工作,全力支撑成都经济绿色发展。
(一)认清形势,主动顺应环评工作新趋势。研究学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关于印发环评管理中部分行业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组织召开片区座谈会、工作会,学习调研先进地方经验,主动顺应环评工作改革创新趋势,以更加开放、务实的工作态度推进环评工作。
(二)坚持放管结合,深入推进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深化环评分级审批管理制度,全面承接环境保护厅下放审批权限,结合局环评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应用,帮助指导区(市、县)环保主管部门对下放的审批权限承接到位、管理到位。聚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按照环评报告文本“减负瘦身”要求,优化完善环评批复文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项目环评报告,细化批复要点和内容。加快研究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技术规范等系列环境监理文件,积极探索推进“第三方监管”,加快形成完善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三)抓好沟通衔接,积极协调推进重大项目环评工作。牢固树立“靠前服务”意识,深入国企、民企和工业园区,与业主交流掌握情况,指导企业开展环保工作,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加强与环保部、环境保护厅衔接,及时更新掌握重大项目审查情况,积极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局等市级部门,加强协调、共同研究,针对项目制定推进方案,确保重大项目环评工作按期推进。重点推进李家岩水库、地铁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环评工作。
(四)加强环评机构监管,不断提升环评文本编制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提高新进环评机构准入标准,加大在蓉登记52家环评机构监管,实行环评机构黑名单制度,重点对环评机构制度缺失、管理混乱、档案合同资料不齐、环评资质证书违规借用、不按规定使用印章以及不踏勘现场、不规范开展现状调查甚至弄虚作假、擅自降低环评等级和标准等重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抽检通报。加快建立环评机构诚信体系和环评机构动态登记管理制度,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监管共享。加强与评估中心业务对接,切实发挥环评报告技术评估作用。
(五)深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环保窗口服务水平。强化“首问责任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社会评议制”,加快建立勤政、务实、高效的窗口岗位。全面落实中心并联审批、集中审批、上下协同跨层级联动审批。优化完善电子政务服务,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务服务项目办理程序。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提高环评审批服务效率。强化政务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公示,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继续做好市政务服务大厅环保窗口、“局长进大厅”工作,对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专人跟踪、及时传递、按时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