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网络化,助推精准扶贫信息化
来源:评论在线 更新时间:2016-01-19

数据信息化是21世纪最为明显的特征。为了打造党建示范乡镇,整合资源形成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实现同步小康的党建保障、公共服务保障、群众参与保障的作用,并结合同步小康社会建设和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推进扶贫工作精准化,笔者认为党政机关提供精准扶贫服务应当网络化,实现精准扶贫服务的信息化,努力做到干群关系的融洽,实现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

一是数据网络化。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以精准扶贫信息平台为载体,将全镇群众家庭信息按“计生户、信访户、产业户、党员户、治安户、五保户、贫困户、低保户、退伍军人户”进行分类管理,录入信息平台,实行网络化管理,全面掌握全镇各村、群众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矛盾纠纷、信访维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收入支出等基本情况。

二是帮扶网络化。结合群众实际情况,采取镇、村、组三级网格化帮扶方式(即:包村干部定点帮扶整村,村常务干部定点帮扶片区,组干部定点帮扶整组),同时成立镇、村、组三级网格化管理员,负责了解掌握群众所需所盼所求,并将需求及时汇总上报到包村领导和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手中。

三是民生项目查询网络化。以民生特派网络一体查询机为平台,将民生项目、惠民政策等有关资料全部录入系统,将查询机送到村、学校及卫生院等公共场所进行安装,接受群众监督,让老百姓随处可查,做到群众心中底数清,情况明。

四是政策下乡网络化。借助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建立手机短信平台,实时将国家方针政策、惠民政策等信息通过短信方式发送到群众手机上,让老百姓加强对政策的学习掌握,从而助推村民自治,民主管理。

五是评比网络化。通过晒“成绩单”,工作成效排名,每季度对贫困户帮扶成效进行网格化评比,镇干部与镇干部比,村干部与村干部比,组干部与组干部比,在全镇范围内形成网格化评比模式,对连续排名前三的,将其作为评优评模、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发放流动红旗,对倒数三位的将作为干部召回管理对象,并发放黄旗,作为警告。(刘泽珝,二〇一六年元月十八作于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