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两则新闻令人欣喜:
一则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共建共想同心同得”问计求策活动,三个多月征集到群众近3万条意见建议,许多建议已被采纳;
一则是来自京沪陕三地学生调研撰写的3份“学生提案”,《开展中小学节俭教育》《完善学生社会实践体制》和《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通过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大会,引起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草根点子”和民间智慧被吸纳到国家法规中,青少年创造性地积极投身到参政议政实践中,这些可喜的现象折射了什么?
——普通百姓的建言渠道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问政方式展现出网络时代的即时性、互动性。
除了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达心声和意愿,群众也可就国家发展建言,但传统书信方式过程慢、耗时长,而且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收到接收方的反馈,更难有互动,“获得感”较低。
网络时代,百姓建言问政有了更多的“直通平台”:足不出户,电子邮箱一键直送,立马就收到自动回复表示感谢的反馈;登录网上专题,直接发表意见建议;通过移动终端登录微信、微博或客户端专题,随时随地建言献策。而且,微信、微博和网络专题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社交平台,提出一条建议就像往网络蓝海中投入一枚石子,瞬间激荡出阵阵涟漪,吸引十百千万网友跟贴讨论,互动的过程就是民间智慧火花迸发的过程,就是对建议丰富完善的过程。“两会”期间,中央媒体在网上开设“我有问题问总理”“我有问题问部委”“‘两会’微愿景”等专栏,群众随时可向政府建言。渠道直通、形式多样、即时互动,激发了民间活力,提高了群众建言积极性。
——人大政协专业建言献策的水平明显提高,培育青少年参政的方式展现出时代特色的开拓性、创新性。
众所周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政共商国是,政协委员代表人民议政建言献策。连日来,我们看到,代表、委员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保障改善民生等积极建言,针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热点话题踊跃献策,参政议政更专业。
今年“两会”,“学生提案”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在于“学生提案”的内容,更在于“学生提案”因何而来、有何创新之处。2012年首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创新开展,2015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产生3份“最佳提案”。这些提案凝聚了学生团队的心血和智慧:为了解现行教案,人大附中学生翻遍人教版中小学全部教材;为取得真实数据,复旦大学附中学生开展大范围问卷调查;为核实一个数据,西安高新一中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调研中,学生们常常忘记模拟身份,一位学生说:“尽管是模拟,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协商民主的魅力。 ”这样的模拟活动,让学生们跳出政治课本局限,亲身参与到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激发了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了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许多政协委员充分肯定这一创新活动,不少委员多次参加活动,指导学生确立议题、科学调研。这样的开拓值得点赞,这样的创新值得推广。
——政务公开应始于开门规划、开门立法,才能科学决策、有效施行。
政务公开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拓宽了公民建言和监督渠道。但由于一些配套改革尚未到位,一些制度尚有缺失,政府无论是依职责主动公开,还是依公民申请而公开,公开的广度深度远未达到群众的期望和法治政府的要求;电子政务重开发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有电子少政务”,群众不知情,无法建言,更无从监督。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必须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程公开,依据权力清单,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因此,要抓紧推进政务公开配套制度建设,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尤其是诸如“十三五”规划之类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规划、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立法事项,应从确定规划和立法选题就开始向群众公开,广征群众建言。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的《慈善法》草案从确定选题到此次审议,“十年磨一剑”,立法机关先后收到7个民间版草案,凝聚了立法者、专家学者和各界群众的共同智慧和心血。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咸阳规定“捡一个烟头奖5分、灭1只老鼠奖1元”21天就收场,兰州“单双号限行半年”被“优化”为限行9天……问题出在哪儿?制定政策没有问计于民,“闭门造车”的政策难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