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推出“十三五”惠民大礼包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6-03-24

   原标题:苏州推出“十三五”惠民大礼包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苏州将发布一系列卫生计生“大礼包”,让市民们看病就医更方便。

“531”行动计划盯防急病

近年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始终在苏州居民死因排行榜上高居前列,而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高龄、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也会随之增长。今年起,苏州将全面启动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5” 就是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等五个城市疾病协同救治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区域为单位,整合院前院内、影像、外科、内科、介入等专科力量,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3”就是通过大医院和社区上下联动、医防一体、专科协作、信息支撑的工作路径,建立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等三大疾病危险因素筛查机制。“1”就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加快建设成为集综合健康教育、综合疾病筛查、综合防治指导的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531”工程的实施其实就是为群众打通了一条急救的“绿色通道”,通过构建上下互联、多学科统一协作的救治网络,使每一个有相关症状的病人,都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科学的救治。

“小病进社区”落到实处

今年起,苏州将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综合运用医疗、价格、医保等措施,大力拓展社区卫生机构健康服务功能,以引导和吸引居民基层首诊,目标是明年市(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60%以上。

据了解,苏州市卫生计生委将出台《苏州市家庭医生(护士)执业管理办法(试行)》,探索组建医生集团和护士团队,鼓励二级医院以上医生和护士可利用业余时间在社区多点执业。同时,今年起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重点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病人,由全科医生实施签约服务,实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工作,并对签约病人实施“长处方”制度。到明年末实现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开展签约业务,二类重点人群有效签约率达到30%以上;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在基层的门诊就诊率达到70%以上。

实施智慧医疗,强化医养融合

加快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大数据应用,推广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各子系统的应用,推进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构建院级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对内数据标准统一和共享,对外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加快“三个一”工程在张家港、姑苏区的试点推进,围绕“互联网+城市”服务,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和相关民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加强统计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


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实施妇幼健康工程,开展户籍新生儿29种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和户籍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在市区设立30家公共场所母乳哺育室,在细节与制度上给予妇幼群体更多的关怀。持续推进母婴安全工程,加快市、县两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能力。做好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进一步规范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再生育咨询指导,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开展优质服务示范创建,创新爱婴医院品牌,强化助产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监管、避孕药具管理和不良反应监测。

目前全市共有护理院49家,其中由民间资本举办的有40家;核定床位7546张,实际开放床位8304张;去年全年收治病人22727人次,出院病人20670人次,死亡1377人,人均住院费用11082.81元,平均床日费用84.26元。“十三五”期间,苏州计划全面推进家庭医疗服务,新设立家庭病床4000张以上,为居家老年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服务需求。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开展系统性培训,强化家庭病床、家庭医生资质认定,提高家庭医生业务水平和能力。德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