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央视网4月19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当今网络已发展成为社情民情的“晴雨表”,网民互动交流发声议政的最大平台。汇聚7亿网民的超大网络平台,既对政府治理网络提出了挑战,也为党员干部拓展群众路线网络阵地提供了机遇。民情就是命令,观念决定行为。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做好“网上走基层”工作,转变观念是关键。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只有“眼、耳、鼻、口、手”“五官”并用,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将“网上走基层”落在实处。
一是眼要明亮。自媒体时代,任何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就某一热点或政策发声。但是,其初衷却各不相同。党员干部要擦亮眼睛上网去看,看出网民发声的真实感受,看清评论留言背后的本质,看准网民真正的期望所在。此外,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党员干部应带头去辨真伪、分虚实,引导网民抵制错误、失实、不良信息。只有看的准、看的透,才能为回应诉求和解决矛盾提供第一手材料。
二是耳要善听。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某一热点事件,不同网民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在“眼观六路”的同时,还要“耳听八方”,善于倾听各方面网民的声音。群众的发言,无论是充满怨气,还是有失偏颇,或是理解偏差,我们都要耐心倾听。要听出怨言后的弦外之音,听出群众的疾苦困难,听出网民的愿望心声。唯此,才能将群众所需所求所怨了然于胸,为下一步及时介入处理奠定基础。
三是鼻要灵敏。许多网络事件告诉我们,一件小事经过网络发酵,分分钟可以成为“大事件”。党员干部嗅觉要灵敏,就是要能嗅到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研判形势。要嗅出网民“酸味挖苦、辣味发言”背后的“苦味儿”,把握事件热点背后的症结和难点所在,及时掌控舆情,化解矛盾。
四是嘴要会说。网民的留言倾听了,诉求掌握了,决不能到此为止,还要嘴巴会说,好说,巧说,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默不作声、沉默是金的道理在“网上走基层”中并不适用。相反,党员干部应该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发好声音。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敢于发声,彰显了干事创业的政治自信,善于发声即说网民听得懂的话,发好声音即当好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政策主张的代言人。
五是手要勤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网上走基层”。对于网民的种种发声,眼耳鼻嘴到位只是收集民情、回应民意的手段,还要双手勤快地解决问题。网民线上的翘首期待,终究要线下党员干部的躬身实干才能解决。为此,我们既要拓宽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开展网络问政、网络互动,也要创新电子政务方式方法,不断精简办事流程,为群众提高更为便捷的服务,更要充分考虑网民所思所愿,竭尽所能,为民谋福利。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通过“眼耳鼻口手”“五官”并用,党员干部一定能把“网上走基层”走好、走实,真正走到网民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