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公安边防支队加强信息化建设
来源:临沧日报 更新时间:2016-05-06
临沧市公安边防支队在信息化建设中,聚焦提升打防能力和服务保障中心工作上实施“科技强警”战略,不断加大边防执法执勤工作中科技含量,提升管边控边效能,走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建设助推边防工作创新发展之路。
   “你好!请出示证件接受公安边防检查。”近日,一辆从大理方向开往景洪的越野车缓缓停靠在临沧边防支队小黑江边境检查站执勤现场。面对边防检查,车上一男子慌张神色一闪而过。肯定有问题。据此,该站通过二代身份证阅读仪查验比对,发现陕西籍男子杨某为在逃人员。经进一步信息系统比对核实,锁定杨某为陕西籍伪造、变造公文、证件、印章案逃犯。随即杨某被边防官兵当场抓获。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事关边防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科技强警’的战略主题,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长远工程和先导工程来抓。”支队党委会议上,该支队政治委员李明生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党委领导、主官带头、支部靠前、健全制度、加大经费保障,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动着该支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该支队先后投入资金983余万元,整合了边境辖区单位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语音电话系统、无线超短波系统,改造成功能完善、综合集成、指挥高效的实战型指挥中心,增强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和整合辖区社会面监控,有效提升社会面管控水平。
   5年来,该支队利用信息化等手段查获网上在逃人员235名,有效遏制违法犯罪分子潜入潜出中缅边境地区。
   3月2日,南伞边防派出所在办理一起盗窃案时,从接到指令,到通过“城市监控系统”锁定目标嫌疑人,再到通过警务终端定位系统、“天网”系统追踪丢失摩托车的行驶路线与外围巡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围堵抓捕,整个过程思路清晰明确,仅用半个小时就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支队发挥信息系统优势,利用信息化软件系统开展网上查控、网上分析,将信息化建设和边境管控结合起来,创新群防群治和全天候治安动态防控工作机制,形成了“车车是哨卡,人人是哨兵”的信息化网格防控格局,推出“流动车轮巡防模式”,将117名出租车驾驶员发展为网格信息员,使他们成为“治安流动哨”,成为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的巡逻哨,收集各类信息的“千里眼顺风耳”。
   2015年5月25日凌晨,勐董边防派出所接到一客车司机(网格信息员)报称:我在路上看到一辆货车驾驶员行为怪异,极有可能贩毒。接报后,该所立即进行分析研判,后迅速通过信息化平台通知某检查站。该站官兵随后依法对该货车进行检查,当场从装满香蕉的后车厢中查获一箱用香蕉盒装好内用黄色牛皮纸密封好的冰毒可疑物18块,又从驾驶室的抽纸中查获冰毒可疑物1包,缴获毒品冰毒重达12.315千克。
   5年来,该支队通过信息化手段破获毒品案件76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76人,缴获毒品1990公斤。利用信息化手段产生预警信息22万余条,预警重点人员4057人次,在实战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现在通关真是方便、快捷多了,基本上是无停留通关。”4月22日,从南伞口岸出境到缅甸做生意的王先生夸赞道。
   南伞作为国家二类口岸,是滇缅往来的传统陆路通道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口岸人流量不断增大。面对这一情况,支队在信息化建设中从优化通关效能上找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突破口。南伞边境检查站官兵充分利用好“梅沙边防检查系统”,使办理通关手续的时间从45秒缩短到15秒。同时该站本着“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向科技要服务”的思路,结合信息化建设先后推出了小学生入境上学绿色通行机制、救护车边境线无缝对接、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检等服务制度,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警力有限,服务无限。”该支队推出一系列服务社会管理的措施,建立微信、网络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维权咨询、预警通报等服务,利用微信警务和QQ平台发布警务动态、治安通报,为在外地打工的老乡办理身份证并听取村民的困难和疑问,及时为群众提供窗口的各项业务服务。
   在边境维稳防控和2015年沧源自治县“3·01”抗震救灾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中,支队迅速行动,利用转信台、短波电台和手持台等专用设施,为外界实时了解边境一线情况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维护边境地区社会安全稳定。(通讯员  诸建明   母赛)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