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区公共安全治理迈向信息化智能化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6-05-25

“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的科学化水平。”2016年是深圳市“城市管理治理年”,市委市政府把公共安全、社会稳定放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24日上午,随着盐田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杜玲,副区长王守睿、熊瑛等领导启动按键,“盐田区三防及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平台”、“盐田区地质灾害与危险边坡远程监测预警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相关微信公众号同时上线,标志着盐田区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向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迈出了创新步伐,把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署落到了实处。

今年以来,盐田区紧紧围绕“城区品质提升年”行动,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品质跃升,进一步提升三防、地面坍塌、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决策和服务水平,盐田区环保水务局(区三防办)和盐田区住建局通过大力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建设“盐田区三防和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和“盐田区地质灾害与危险边坡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并分别同步上线微信公众号,将大大提高辖区三防、地面坍塌、地质灾害等的防治能力,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推动着盐田生态安全向着人人参与、群测群防氛围前行,进一步有效维护辖区公共安全。

力争为全市公共安全治理探索新路

盐田背山面海、地势狭窄,内涝、山体滑坡、地面坍塌等问题一直是城区公共安全的难点。盐田区在全市率先启用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监测预警系统和三防、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为隐患点安装警示标识,并配套上线三防、地质灾害防治微信公众号,目的就是对症下药,精准发力,以点带面,有效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力争为全市公共安全治理探索新路。

当天,杜玲一行首先检查了旧山边村内涝治理情况和中青路、田东中学边坡治理情况,详细了解辖区三防和危险边坡治理进展和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杜玲随后在启动仪式上表示,系统上线只是灾害防治工作的新起点,全区各相关部门要创新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预警应急能力;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社会共治能力;完善防治机制建设,增强统筹协调能力。

杜玲指出,要完善和整合各监控点位基本信息,用好全天候实时监控、分析研判、动态监管和有效预警等功能,及时获取和反馈系统预警及微信公众号群众举报信息,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决不能让系统及微信公众号流于形式、成为摆设。要加大城区公共安全相关系统、平台的宣传力度,完善隐患举报投诉奖励办法等激励措施,对重大隐患举报投诉实施重奖,推动将城区公共安全隐患举报纳入碳币体系奖励范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行动、惠及人人”良好局面。

杜玲还强调,要贯彻落实全市城市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和“红线”意识,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严格落实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专人值守、定期巡查和重要情况报告等制度,必须确保信息畅通、行动高效、处置得力。

三防隐患点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据了解,盐田区着力建设三防工作新常态,3年来累计投入约3.5亿元,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一大批水毁修复、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截排系统建设、防洪设施改造、市政管网提升、危险边坡治理等项目,发挥了显著的工程效益。结合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盐田区还念好“截、导、蓄、渗、排”五字诀,发现问题着眼“四抓”,即“抓早、抓小、抓细、抓实”。近几年,盐田区都是春节一过,就立即组织开展全区三防汛前大排查大整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盐田区还强化了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完善常备队伍体系,充实三防应急物资,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平台,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因责任落实、排查全面、处置及时、整治到位,盐田区2015年未出现严重积涝情况、地面坍塌等险情发生次数较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大的财产损失。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三防、坍塌防治科学决策和服务水平,便捷准确地掌握全区水利设施和隐患情况,实现对隐患点的动态跟踪管理,推动和督促落实隐患整改,进一步提升三防、地面坍塌隐患管理效能。盐田区环保水务局(区三防办)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即绘好一张隐患点分布图、记好一本隐患工作台账、填好一张责任明白卡、写好一张隐患治理效果跟踪表、做好一本责任人联络簿,积极探索建立了“盐田区三防和地面坍塌防治信息管理平台”。

该管理平台包含三防、水库、河道、防洪设施和地面坍塌五个模块,目前覆盖了全区三防隐患点23处、水库12座、河道(河沟)18条、防洪设施94处、地面坍塌隐患点324处。可实现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在一张图上分层标绘、直观展现各隐患点和水利设施的地理分布情况;二是较为全面地记录了目前全区各三防易涝点、水库、河道(河沟)、防洪设施、地面坍塌隐患点(三、四级)各类基本信息并可实时更新,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登记管理;三是直观实现对各隐患类型和隐患关注等级的分类管理;四是可实现对三防和地面坍塌隐患点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和完成情况的动态跟踪管理。

与此同时,作为落实“智慧盐田”、“智能水务”的项目之一,“盐田区三防”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互联网+水务”的新思维,设计了定位报灾、便民服务和信息通告三个功能模块。

为了让定位报灾简单便捷,盐田区在全区三防隐患点、水库、河道、地面坍塌隐患等重要区域都树立了提示牌,市民发现险情、灾情时,可通过手机自带的实时地图定位、拍照上传等功能,向区三防办举报,避免繁杂的文字信息输入,使信息获取更加准确。另外,市民通过“便民服务”可实现搜索当前位置周边50米范围内易积涝点、河道水库的位置和基本情况,做到提前引导市民避开危险源。市民通过关注“盐田区三防”微信公众号,还可以获取深圳最新台风和暴雨信息,了解相关防御指引、各行业救援电话,掌握自救互救知识等。

地质灾害实现智能实时监控

近年来,盐田区一直将“建立地质灾害多级防控体系”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围绕“城区品质提升”、“建设工程规范化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汛期地质灾害防范,一手抓体制机制建设等基础工作,建立了以“预防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救援”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控“四位一体”平台,有效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盐田区还积极创新防控管理思路,积极探索以“智能监测为支撑、技术监测占主导、专业巡查全覆盖”的地质灾害防治模式,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启用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并以该系统为基础,搭建了涵盖各边坡责任单位在内的地质灾害和危险边坡管理平台。

该系统平台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平台进行开发设计,采用智能监测传感器对边坡的雨量、测斜(深部位移、表面位移)、土压力、渗水压等地质参数进行实时采集,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做到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监控目标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和收发预警信息的目的。

如今,盐田区对已治理完成的边坡和建筑挡墙进行“身份标识”贴牌管理。身份标识警示牌底色为黄色,包括警示图标、警示标语、公众号二维码、边坡编号以及联系方式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起到了警示作用,同时也提醒居民关心身边的安全隐患,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为更透明、直观反映边坡信息,将边坡同步纳入互联网管理,通过扫描身份标识警示牌上的二维码,居民能快速简便的了解边坡的概况、危险程度、影响范围、防治知识、联系方式以及避险路径等重要信息。

以地质灾害“身份标识”警示牌工程为载体,盐田区还开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有三项功能:一是边坡信息查询,目前区住建局已将全区登记在册的斜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都建立了明白卡,并且结合“身份标识”牌的编码,市民可以任意查阅信息。二是信息发布功能,目前该功能将是与群测群防网络的主要接口,能达到各职能部门和各社区的对接,同时在此可查询气象信息和其他提示信息。三是防治知识,该功能模块是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窗口,营造“知灾、防灾、减灾”的安全环境。

据悉,地质灾害防治微信公众号的上线,是边坡管理与新媒体的一次结合,市民通过扫描微信公众号二维码进行关注,查询对应编号边坡的详细信息,以及了解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并在公众号平台上进行互动,实现真正动态的群测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