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互联网+”为政务创新带来新气象
来源:绍兴日报 更新时间:2016-06-27


诸暨大唐镇以袜业闻名世界。如今,“互联网+”社会治理创新模式,也让大唐出了名。近日,在大唐,网格员张骆英因配备了该镇组织开发的手机终端“巡检通”,从发现某企业车间的安全隐患问题,到大唐镇社会治理“一张网”信息指挥中心派人去处置,仅花了3分钟。一年时间,大唐近1.8万个各类问题得到及时处置。大唐镇一年处理的问题量,已抵得上绍兴一个县(市)全年处理量。(据《绍兴日报》)

当下,“互联网+”是不折不扣的“风口”。这个“+”号已不是一种简单的附加,不再局限于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嫁接,受益者不仅有娱乐、消费以及传统产业,“互联网+”还使得传统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正在被逐步颠覆,政府社会治理、公共管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踩准“互联网+政务”这个“点”的,绍兴可不止大唐镇。在绍兴的教育、交通、医疗、科技等众多公共事务领域,无不呈现“互联网+”的精彩之笔。比如前几天爆出新闻,绍兴全市参与“五水共治”的河长将配置一种新式武器——巡河APP。河长去巡河,只要在手机上打开APP,巡查的轨迹就能即时记录,发现的问题,将通过手机实时上报至上级河长。

简单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我市的政务创新大致跟互联网发展之路相契合。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建起了政府网站,开始走上“电子政务”之路。现在,我市许多部门和乡镇(街道)都建有政务网站。尽管大众对一些政府网站的看法是内容枯燥、信息长期不更新,甚至有的是“僵尸网站”,但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起到了联系群众和信息公开的作用。

眼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政府来说,这是一次因技术变革带来的难得的改革机遇,也给政务创新更多的想象空间。我们不妨从大唐镇等成功者的经验里,找出“互联网+政务”的先进经验,可以给未来的探索者以借鉴意义。

一是网络化。政务信息的“采集”、“流通”和“分享”均在网上完成。以往,各个政府部门往往是“信息孤岛”,因为人为的壁垒,大量信息和数据不能及时有效流通和分享,群众办事琐碎繁复,导致政府效能低下。大唐镇处置社会治理信息,全在网上完成,大大缩减中间环节,各个部门之间也做到了互联互通,许多诸如口头汇报、书面请示、电话沟通等“关卡”得以消失,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是大数据。政务信息从“大量数据”真正跃升到“大数据”层面。在过去,各种政务信息尤其是各种社会综合治理信息都要求制作一本本信息台账,并且归档整理,做到上级来检查时一目了然。但简单累加的数据并不是资源,能够广泛深化的数据才是真正的资源。多年下来历史数据堆积如山,却没有多少用处。大唐镇取消纸质台账,取而代之是在网络上沉淀的“大数据”。如此一来,不仅每年可节省纸张费数万元,上级领导来检查时,只要调出数据就可看到。诸如春节后企业开工率、出租房信息等,通过计算机发掘“大数据”,相关部门和人员很快就能对之了然于胸。

三是互动性。互联网思维最讲究“用户体验”,讲求开放、互动和分享。在大唐镇,政务部门利用微信、微博平台,让村民也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村民发现问题可通过手机发上来,一经核实还可拿到微信红包。在“互联网+”时代,政府的“用户”往往是广大的企业和市民,无论是政府政策和办法的制定,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要真正提高服务效能,就要力求获得更多企业和社会的“点赞”。事实上,只要扶持政策契合企业的需求,民生办法合乎大众心意,就能很快在互联网和朋友圈大量转发,轻易收获众多点赞。

显然,“互联网+”为政务创新提供了一个明确方向。可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再先进的技术也仅仅是一种现代化手段,最终还是要靠人操作。在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互联网+”时,切莫因热潮一过便无人管理,出现空壳网站、僵尸官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