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显示,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开设的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已超过8.3万个,平均每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关注用户数超过3.6万,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地政务微信开通量领跑全国。(中新网,7月12日)
从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电子政务输出通道正由PC端向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迁移,政务微博、微信及APP等新媒体与政府网站以信息互通、服务互补加速发展。
政务民生微信公众号和政务微博都是拓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渠道之一,能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供线上便民服务,包括在线咨询、服务预约和业务办理等职能,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办事不出门的方便。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电子政务深入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行政壁垒、各自为政等因素,中国各级政府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及其有限,存在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的现象。二是建设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有些政府部门只是觉得别人都在做,也跟着开通“图新鲜”“赶时髦”。这种微信公众号和政务微博仅仅只是开通了,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及时发布政务信息、引导民众的功能。
如何让政务公开真正的服务群众,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懂、能监督、好参与”,避免让政府公信力丢分的“僵尸账号”、“官腔账号”和“应付账号”频频出现,值得我们有关部门思考。笔者认为,首先中国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以政务云为抓手,统一存储、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约化建设,节约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其次各级各部门要以新眼光、新思路对待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和更加健全的组织和考核制度确保微信公众号和政务微博的正常运营。唯有此,电子政务才能更好的不断深化发展,“互联网+政务”才能“风生水起”,而不是“昙花一现”。“互联网+政务”才能更好的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