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就可办妥出入境手续、查到社保信息、办结交通违章处罚等政务服务。记者14日从腾讯公司了解到,截至6月,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已超10万个,用户可从微信上获得公安、医疗、民政等30大类政务服务。我省政务微信开通量居国内前十,大量账号在服务民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记者调查发现,有的政务微信形似“僵尸”,有的偶尔更新但自说自话,连基本的传递信息功能都没有实现,更不要说深度互动服务。
记者随机打开一些县区党政机构微信公众号。“泗洪县委农工办”介绍,其功能为“宣传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是,去年12月11日发布文章《农工办开展全员讲学活动》后,这个账号至今再无动静。“宿豫水务”仅今年1月4日、1月5日、3月7日、3月17日和7月8日发布信息,连每月更新一次的低频率都没有达到。
它们“惜墨如金”,也许是因为发布信息并非专长。然而,记者在县(市/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县(市/区)委宣传部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中,竟也发现不少“僵尸”。今年元旦以来,“文明泰兴微平台”仅更新10次,发布14篇文章。在1月11日更新之后,这个公众号一直休眠到5月26日。“幸福淮阴”更新23次,发布47篇文章。“金坛发布”“润州发布”“微洪泽”等,半年多来发布文章均在100篇以内。由媒体推出的“江苏县市区官方微信排行”,公开此类公众号每周更新情况,“点名”其中的“僵尸”号,4月以来推出的12张排行榜中,“文明泰兴微平台”“幸福淮阴”都屡次上榜。
除了更新频次低,一些政务微信定位不明晰,有限的内容中,缺乏与当地用户关系紧密的地方信息。比如,“文明泰兴微平台”14篇文章中,仅6条与泰兴相关。还有的虽立足当地,但将生硬的工作新闻作为主打,使得应该面向社会的公众号成为内部交流的“黑板报”。比如,“扬中宣传”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工作状态”“他山之石”。记者随机点开,便看到阅读量为个位数、十位数的文章。例如:《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阅读数11;《大连:打造多主题楼道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文明主旋律》,阅读数22;《扬州成立江苏省首个好人联合会》,阅读数8。
当然,工作动态并非不能发,但也要适合微信传播,足够引起用户阅读兴趣。“幸福淮阴”发布的《淮阴规划分局召开220KV朱集变电站及线路工程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会》,标题长达28个字,术语叠加、读来拗口,其阅读量为39。“宿豫水务”发布的《宿豫区防指贯彻落实省防指关于防御第1号台风“尼伯特”视频会议精神》,标题同样缺乏亲和力,其阅读数低至5。发布文章若不“走心”,就连单位内部员工也没有兴趣关注、阅读。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侯锷建议,开设政务微信要认真研究用户需求,开通后还可请网友评议内容,了解“需求侧”,纠偏“供给侧”,切忌将政务微信办成向上级汇报工作、内部人阅读或与同行交流的“内刊”。他还为基层机构政务支招:“内容的本土化非常重要,应更倾向于本土新闻资讯、政策解读和服务性内容的发布,也可用征集意见、反馈答复等,加强用户参与感、互动性和信息的惠民性。另外,虽然不做"标题党",但话语风格也要调整。”
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5)》指出,电子政务输出通道正由PC端向手机等移动端迁移。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放置到推动电子政务体系提升的高度上。“僵尸”般、摆设类政务微信,是否该尽快苏醒,从做好信息发布开始,真正沟通群众、服务民生呢?
记者 徐冠英
本报实习生 史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