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黄春林何志斌本报记者胡冰心
记者从市公安局法制支队了解到,近几年市局每年都对所队领导与法制员这两类重点执法主体不定期进行业务水平抽考,其中对后者的抽考会比前者增加一项内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原因很简单,如今所有案件的办理均全程在网上流转。
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对涉案财物无缝监管;审讯同步录音录像并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中式、集约型、信息化手段对执法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规范民警执法,有效确保每一个执法环节规范有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执法问题发生。
网上流转,案件“全警情录入”
当着记者的面,法制支队执法指导大队大队长韦杰打开他电脑中的“警务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只见里面“涉案信息”“措施信息”“流程监控”“文书信息”等相关栏目清晰呈现。“这个平台功能相当强大。每一个案件的办理,不经过前置程序就不能流转到后一程序。”韦杰介绍,所有法律文书都配备二维码,手机扫一下,就能查询该法律文书的具体信息。
记者看到,“系统”内记录了一起不久前办理的案件:7月15日,家住本市桃花坞的严某因涉嫌贩卖毒品被民警抓获,先被刑事传唤后,7月31日被刑事拘留,目前又被申请延长拘留期限,“案件的每一步,都必须由办案民警录入系统,否则案件就‘办’不下去。”韦杰说。
网上流转,可以让所有案件都通过系统接受内部监督。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3日,今年我市警方在网上流转刑事案件14997件、行政案件28769件,纠正执法违法行为14起,同比下降了16.7%,批捕率88.2%,同比上升8%。
全程记录,“眼睛”盯着执法
今年4月的一天,七里甸派出所接到报警称:辖区常发广场某饭店内有一醉酒者正在闹事。“到场后了解得知,是一名年轻男子酒后到该店寻衅滋事,一脚踹坏了店铺的移门。看到我和辅警出现,这名男子竟转身对我们挥着拳头过来。”接警的该所教导员卓玉立说,当时,他抓住了男子的手臂将他控制住。男子双手被反扣仍不停地反抗,趴在地上将面部蹭出了血。
男子被带回派出所,两小时后酒醒了。他发现自己脸上的伤痕,立即大喊是警察打了他,并拿出手机要打电话投诉。此时,卓玉拿出执法记录仪给他看了酒后寻衅滋事并袭警的全过程,这名年轻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据介绍,我市警方在执法过程中已全面使用执法记录仪,同时,在审讯过程中进行录音录像。
通过警务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的“讯问监控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看到全市办案场所的视频监控。“这一系统,对及时查纠办案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双无时不在紧盯着的‘眼睛’,能倒逼民警自觉依法办案,从而防患未然。”法制支队支队长姚恒清表示。
平台“网管”,把关办案质量
姚恒清向记者介绍,警务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能够监督案件办理情况,对即将到期和逾期的案件进行提醒。“系统能自动比对所有案件的接处警与办理情况。平台使用至今,全市从未发生一起案件逾期未办理的情况。”姚恒清说。
据介绍,市公安局今年5月成立了涉案财物管理中心,让民警在监控下办理案件、管理财物,真正实现了“办管分离”:所有涉案财物统一管理、登记、录入系统,并由专人保管,每一件物品在录入系统后都会生成一个专有的条形码,用扫描枪一扫,就能清楚地查询其所涉案件的情况。
记者了解到,通过平台实施“网管”,确保“案结物清”,是把关办案质量的要点之一。涉案财物最终是发还、收缴、还是随案移送等等,监管系统中都必须有据可查。如果案已结却“物不清”,系统就会自动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