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来源:中国保险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005年是我国“十五”建设的最后一年。这期间保险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在促进行业发展和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从办公系统的电子化开始,经历了最早的PC机系统、微机网络系统,发展到服务器上运行的过程;经历了从仅仅重视硬件设备购置、到软硬件相结合的转变,在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同心

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由数据、服务、技术、人才等要素组成。近年来,保险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发展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关系到保险业发展的全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保险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近30亿元。目前,各保险公司都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建立了较为完备、范围覆盖了各个分支机构的网络体系,有较成熟的业务处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并投入运行。保险公司的信息化规划包括了数据集中、业务创新、公司治理和数据挖掘等方面内容。

伴随着业务的发展和保险公司之间竞争的加剧,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可以低成本的集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集中管理的数据库,各分支机构通过网络可直接在中央服务器上作业。

数据高度集中可以使得管理层迅速做出决策,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盈利能力。当前,数据集中仍然是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旋律,绝大部分保险公司实现了业务、财务数据处理的全国集中,部分公司完成了业务数据的省级集中或实现了省级业务处理的集中。

保险业在稳步推进数据大集中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数据质量的控制和数据资产的利用。此外,保险业信息化发展还呈现出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不断加强、业务运营平台的改造和整合优化逐步深入、客户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保险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等几个特点。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保障系统安全运营的灾难恢复工作,将是以后几年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保险监管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在快速发展。由于保监会实施垂直管理,其派出机构覆盖全国各省市,保监会的信息化建设从一开始就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建设的思路。在网络上基本形成了内网、外网和监管业务专网三级架构。

在应用建设方面,首先从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互联网网站入手,在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披露和促进政务公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非现场监管工作,保监会组织建设了中国保险统计信息系统,以“全科目、大集中”的方式向各保险机构采集报表信息,自动生成各种需要的监管报表,实现保险信息统计数据报送、管理、分析、查询等应用,并拥有提示预警功能,显著提升了保监会的统计分析工作水平。

为了加强现场保险监管水平,2005年保监会又组织试点了现场稽查软件,作为保险监管现场检查的利器,有力地提高了现场检查的水平,使保监会信息化监管的非现场和现场手段初步成形。

2005年,中国保监会还针对行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起草完成了《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成立了保险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加强行业信息安全工作为切入点,修订了《保险信息系统应急协调预案》,并积极研究制定有操作性的保险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引,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通报机制。

虽然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近年进步很大,但与银行业、证券业相比,信息化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除国家信息化法制环境不够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外,保险业内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体系,使得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不高,数据资产大量闲置;信息化投入与保险业发展不匹配,地区发展不平衡;安全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化技术人才短缺;客户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等等。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保险信息化的发展也将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随着保险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投入加大,未来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后台数据高度集中与共享的趋势;以网络化为契机,管理、技术、服务不断创新的趋势;标准化条件下整合的趋势;信息化的“外包”与信息人才专业化等趋势,即整合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成为促进保险业发展、提升保险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成为保险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做大做强我国保险业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