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建设要融入群众生活细节
来源:法制日报  更新时间:2016-09-18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青岛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发挥法治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引领促进作用,通过培树法治文化队伍、夯实法治文化阵地、创新法治文化载体、拓展法治传播平台,较好解决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谁来建、怎样建的问题,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为法治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法治文化队伍是培育全民法治信仰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多层次构建法治文化队伍。利用机关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优势,层层选拔既懂法治又有宣讲特长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型干部,组成普法讲师团;利用社会组织、民间热心普法人士、青年团员,组建“五老”专兼职普法队伍和普法志愿者队伍。广泛整合民间文艺团体,成立普法放映队、“法治文化传播中心”、普法艺术团等各类组织一百余支,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坚持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定期对法治文化队伍进行轮训,对开展普法工作进行专题辅导,不断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和普法宣传、参与法治文化教育的能力,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法治文化与宣传阵地有机融合,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更容易入脑入心。青岛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列入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不断夯实法治文化建设根基。构建区市、镇街、村居三级法治文化阵地网络,在区市中心位置或重点区域筹建法治文化公园,在镇街因地制宜广泛建立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活动中心,在村居开展“五个一百”和“五个一”建设活动,整合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馆(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中心,把法治元素融入其中。以打造法治文化阵地精品为抓手,出台“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与“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全面启动两类“示范基地”创建活动,通过召开现场交流会,推动活动向纵深发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一中心一站一讲堂”创建活动,即区市司法局建立“法治宣传中心”,镇街司法所建立“法治宣传辅导站”,村居建立“法治宣传大讲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教育内容,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丰富宣传形式,使法治文化更接地气、连民心。

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法律需求,不断创新法治文化载体,进一步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实现法治文化建设的“酵母效应”。出台关于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强媒体公益普法以及建立以案释法制度等系列文件,将法治文化教育渗透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和社会各领域。实行法治宣传“月、周、日”制度,把每年的12月、每个季度的第4周、每个月的第4天作为“法治宣传月、周、日”,分别确定宣传主题,开展宣传活动。建立社区(村居)司法工作室,把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整合到同一个平台,打通法治文化走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律师会客厅”“和为贵调解室”“法之情茶座”等新型载体不断涌现,引领着法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注重文化品牌建设,“法童说法”作为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品牌,通过“法童”这一卡通拟制人物,把法律条文编成通俗易懂的“法律小贴士”,发送到每位电子政务终端用户,受到普遍欢迎。此外,像“日学日高”“四日合一”“情系未来”“邮法万家”“法律体检”等一批法治文化建设品牌多点开花,形成“一区市一品牌、一镇街一特色、部门有特点、行业有亮点”局面,提高了法治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要求,拓展法治传播平台,提高法治文化传播力、引导力。用好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法治进行时》等法治节目,特别是升级打造的《真情调解》《新说法》《上蛤蜊》三档普法栏目,成为市民晚间必不可少的“法治大餐”;在《青岛日报》等报刊设立法治专版专栏;编辑《青岛法治》刊物经常性宣传法律知识、法治案例;通过政务热线、“12348”法律援助热线、“小城热线”等开展订单普法,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法”的存在。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开展在线法律服务,建立的普法政务微博发布平台,粉丝数近10万人;创建“青岛普法微信公众平台”,尤其是重点打造的《法治青岛》手机客户端,实现了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学法、浏览新闻、咨询法律问题和领导干部随时随地学法用法考法的要求,达到了“一端在手,法律问题不愁”的目的;利用移动通讯定期发送普法信息,提醒广大干部群众学法守法;拓展“青岛普法网”,架起司法行政机关与百姓之间的“连心桥”。此外,法治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让群众在参与中潜移默化提升法治意识。通过城区主干道、楼宇电视、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等播放普法标语,营造“抬头看法、低头念法、处处有法、时时说法”的氛围;利用公交车载电视、出租车电子屏播放普法公益广告;把抽象的法治文化固化在手提袋、扑克牌、贺年卡等随身可及的物品上,融入群众生活每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