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创新城市管理理念,改革城市管理体制
来源:江苏政协 更新时间:2012-04-13

 

  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日常管理和综合整治每年都取得新的成就,但这些成绩与市民的满意程度有很大距离。在苏州调查表明:市民对苏州市容环境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为59.7%;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河道状况、交通秩序感到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48.1%、65.8%、27.5%、26.4%。

  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城市管理者不努力,也不在于被管理者不支持,而在于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本身存在缺陷。因此必须以新的理念,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新的改革。

  一、城市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城市管理的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各专业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的职责不清晰,相互之间的协同性不够。城市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层次,包括城管、市政、园林、环护、建设、规划、交通、卫生、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及各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这些部门和层级,在城市管理上存在着职能交叉,职责没有完全划分清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出现争功委过,致使比较明显的市容环境问题也会久拖不决,群众反复投诉也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2)长效管理机制、部门联动机制、执法保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由此导致前治后乱、管好与管坏一个样等现象还大量存在。城市管理执法缺乏法律和组织保障、监督乏力、考核缺乏严格的奖惩措施相配套,是当前城市管理遇到的主要难点。

  (3)城市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还不理想,执法人员的执法形象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近年来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管理的对象在数量和复杂程度上日趋增大,致使市区城市管理人力不足的矛盾愈益突出,为此不少地区采取招收协管员协助管理,但因协管员业务能力低,法律意识差带来了城市管理队伍整体形象差、执法水平低等负面后果。

  二、城市管理要有新理念

  为满足市民对城市环境日益增高的期望,加速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必须更新城市管理的传统观念。

  (1)和谐管理的理念

  乱搭乱建、乱张贴、乱设摊和占道经营,是城市环境脏乱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是收入低、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因此政府必须切实解决困难群众自谋职业、就业、住房等生存问题,以和谐的方式达到有效改善环境目的。

  (2)"大城管"的理念

  城市管理是多部门、多项管理的大系统。要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必须建立以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为特点的"大城管"模式。以权威性的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确立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的良好协同关系。

  (3)"参与式"治理理念

  要把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转到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参与的现代城市治理上来。通过建立各主体间的合作、协商、伙伴关系,促进各方利益的协调,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

  体制和机制问题是城市管理的根本问题。合理的体制,良好的机制,是城市管理长效化的组织和制度保证。为此建议:

  1、理顺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

  (1)设立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任主任的"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性常设机构。

  (2)应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灯光亮化、道路养护、车辆停放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归一个机构承担。

  2、强化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要进一步明确街道职能,调整街道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促进街道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上来;二要充分发挥社区作用,健全社区城市管理协管员网络;完善社区居民公约及其对居民环境行为的约束机制,发动群众参与社区城管义工活动,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

  3、完善监督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和奖惩

  推进城市管理规范化,提高城市管理执法效果,必须加强和改进对城市管理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本身的监督。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1)完善城市管理执法市民监督评议制度,聘请百名市民为城市管理执法义务监督评议员,定期分区召开市民评议会;每年举行一次万名市民评议城市管理活动,形成强大的群众监督网络。

  (2)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部门领导热线电话和接待日制度,畅通监督投诉渠道。

  (3)突出媒体监督,限时查处媒体曝光的城市管理问题,限时通报查处结果。

  (4)规范执法行为,严格责任追究。

  (5)设立城市管理奖励基金,对于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城市管理经费奖励,对于考核优秀的个人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

  4、健全市民参与机制

  市民素质与城市环境具有双向互动关系。扩大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可以提高市民素质,进而改善城市环境。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扩大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参与。

  (1)印制和发放《城市管理规定温馨提示卡》,增进市民对城市管理的了解。

  (2)建立城市管理决策的市民听证制度,扩大市民参与渠道,改进市民参与形式。

  (3)建立市民满意度指数评价体系和城市管理市民满意度调查委员会,定期开展市民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城市管理部门,作为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依据。

  5、完善城市管理投入保障机制

  城市管理要长效化,关键是事先预防和日常控制。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对市民进行城市管理法制教育、环境意识教育的投入,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市民维护城市环境的自觉性。

  (2)加大对城市管理执法人员文明执法教育和执法技能教育的投入,提高管理者素质和执法者的责任心、公正性。

  (3)加大城市管理人力投入,实现市容管理一般地区的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四定",重点地区的"严防死守"。

  (4)完善城市管理经费保障机制,使城市管理经费能随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管理任务量的增加而增加。要改革经费划拨制度,加大对街道、社区城市管理的财政投入,使城市管理责任下移的同时,相应的利益机制下移。

  (5)在市、区财政基本保证城市管理经常性维护费的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手段,多渠道筹集城市管理经费,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

  6、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

  在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管理强烈地依赖着大量的、及时的、准确的信息流通。要加快推进我省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城管",提高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