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和“十五”期间的工作回顾

  200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富民进程,加快构建和谐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特别是我们紧紧抓住“十运会”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取得了市容市貌、组织接待、精神风貌三块“金牌”,提升了南京形象,扩大了城市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文明程度,赢得了中央领导同志和全国人民的赞许,为推动南京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13亿元,增长15.2%,实现财政收入510.2亿元,同口径增长19.5%。围绕产业强市,坚持工业第一方略,着力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32%。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步伐,全市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166亿元,增长52%。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工业企业效益综合指数超过200,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以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着力打造“博爱之都”,旅游会展业进一步活跃。

  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快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及若干配套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大郊县资源整合力度,加速主城产业和要素向郊县转移。以推进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加大“三城九镇”建设力度,郊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的集约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对“一区两县”的帮促工作初见成效,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启动农村新五件实事,促进了农村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创新招商思路,进一步健全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项目,“福特汽车”等一批大项目落户南京,“扬巴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投产,利用外资结构和质量进一步优化,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同口径增长22.7%。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地方出口85亿美元,增长45%。开发区功能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国家级南京龙潭保税物流中心。国内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引进市外资金162亿元。继续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完成工业、商贸、城建、农口等系统的国有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提高到37%。

  “十运会”圆满成功,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以“建设新南京,迎接十运会”为动力,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高标准推进“一城三区”建设。河西新城核心区初步建成,滨江大道一期全线贯通,绿博园建成开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老城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开通了水上观光游览线路,龙江宝船遗址公园、天妃宫—静海寺景区建成开放,明城墙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对外交通建设加速推进,长江三桥建成通车,开工建设过江隧道,绕城公路和沪宁高速公路南京段改造完成,铁路新客站建成使用。推进立体公交网络建设,地铁一号线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地铁二号线试验段,初步建成城市快速内环,城区道路出新90公里。铁路沿线环境治理、出租车升级、房屋出新等十项环境整治完成预期目标。在中央、省的关心指导下,“十运会”南京赛区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参赛办赛圆满顺利,安全保卫周密细致,群众体育充分展现,场馆设施建设一流,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和任务。

  扎实开展生态市建设,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生态县建设开始启动,新创建了21个绿色人居环境社区。建立“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技术推广中心”,在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南钢集团等一批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绿色南京”建设成效显著,中山陵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幕府山植被恢复等绿化工程不断推进,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95%,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300天,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坚持统筹协调,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建成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科学普及水平,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建成开放。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建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有效控制了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深入推进文化南京建设,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推出大型音舞诗画《神韵金陵》。平安南京建设成效显著。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深入开展,以优抚安置为重点的双拥工作扎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族宗教、侨务、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加快实施富民工程,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50元。继续实施“温暖工程”,扎实开展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就业帮扶政策和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创6年来新低,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87万人。全市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参保人数实现“五个过百万”。1.85万被征地农民进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16.1万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解决了困难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制定并实施廉租住房管理细则,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20万平方米,建设中低价商品房50万平方米。

  强化政府自身建设,民主法制进程进一步加快。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制定和完善市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议事制度。加强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建立市级民意调查中心,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启动实施《南京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决策执行和督查力度,加强了对公共财政支付资金的审计监督。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建立了规范权力运行的13项规章制度。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支持各级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724件、政协委员提案585件全部办结。

  各位代表,经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的既定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位居第七。这五年,是南京经济实力极大增强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解放思想,主动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年均增幅达14.2%,五年翻了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

  五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工业第一方略,推进“三个倍增、一个扩张”计划,支柱产业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经济增长的质量显著提高。

  五年来,我们以承办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和“十运会”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实施“三个集中、一个疏散”的空间布局调整,推进“沿江开发”,调整行政区划,加快“一城三区”和“三城九镇”建设,实施“绿色南京”工程,城乡面貌显著改观。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全面完成市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多元市场主体竞争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五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有南京特色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扎实创建平安南京,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我们坚持富民优先。稳步推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生活环境、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为建设和谐南京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创造性工作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央和省各驻宁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南京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还不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还比较大;一些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各位代表,未来的五年,是南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综观国际国内,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呈现强劲势头,这些都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经过“十五”期间的奋斗,南京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同时,我市资源与环境、就业与保障、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内部压力也日益凸显。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突破发展瓶颈,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出具有南京特色的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又快又好的发展主题,坚持富裕、和谐的发展导向,增强创新、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围绕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安定和谐的发展定位,在更高层次上实施富民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大发展战略,努力开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要求是:——城市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力争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2倍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新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凸显科技型、集约型产业特征,重点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自主创新实现新跨越。坚持科教兴市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内重要的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进南京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坚持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显著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打造国资、民资、外资和谐共生的机制架构,促进内外资本融合、内外管理合作、内外技术交流、内外市场衔接,提高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发展能力。

  ——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先导性,初步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框架。凸显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功能,重点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东部城市绿化中心,形成更加合理的生产、生态、生活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谐南京建设取得新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为重点,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市安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构筑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新格局。

  三、2006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第十一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要求,以创新发展、富裕和谐为主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要咬定发展不放松,用发展的主题凝聚人心,用发展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发展的成果富裕人民。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意识超越自我,用创新的举措打开局面,用创新的机制增创优势。我们要集中全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激发创新与活力,维护公平与正义,弘扬诚信与博爱,真正把南京打造成“创业者致富、创新者圆梦、创优者光荣”的活力城市。

  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外贸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左右。

  按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着重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筑战略性优势产业体系。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品牌带动工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快新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发挥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加快制定科技资源共享政策,规范科技中介市场,有效整合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基础条件、科技创业、新兴产业、技术转移、科技合作服务和科技人才支撑六大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孵化器布局,强化各类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中心等区域创新载体建设。实施科技外向发展工程,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来宁设立研发中心,在引进、消化、再创新上迈出新步伐。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工业第一方略,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布局调整,积极推进新型显示器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集聚。优化投资结构,加速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提高投资效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工程,积极鼓励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创新能力的战略性优势产业。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园等服务业十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依托南京港、禄口机场和过江通道建设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抓紧规划建设河西国际博览中心,积极筹备2008年世界城市论坛。着力培育品牌展会,办好首届亚洲户外用品展等重大展会。有效整合金融资源,高水平规划建设河西金融集中区,积极引进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加快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新型业态,加快建设新街口商贸商务中心。加大旅游资源整合与促销力度,举办长三角南京旅游交易会,办好国际梅花节。坚持培育与监管并重,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充分发挥国家级软件园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推进江苏软件园徐庄基地、南京软件园二期工程建设,加速形成“两园多基地”的产业布局,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30亿元以上。实施“骨干软件企业”年度计划,鼓励支持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电力自动化、游戏动漫等产品的攻关和产业化,逐步培育软件国家级品牌,形成优势产品群。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增加对软件产业投入。加快建设软件出口服务体系,开拓软件出口和外包市场,提升软件产业外向度。

  建设节约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电力能源等行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产业生态链。落实资源节约的工作责任制,大力开发、引进和推广节能降耗的各种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材产品。全面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措施,制订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创建“江苏省节水型城市”。以节约型机关建设为示范,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节约活动,倡导节约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社会进步、经济协调、生态和谐、民生殷实为目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打好物质基础。千方百计抓项目,依托重点园区,做大区域特色产业。培育各具特色的工业功能区,支持与支柱产业相配套的项目落户郊县。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郊县转化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创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升农村服务业发展水平。加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程度。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十大名牌农业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

  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先导,加强农村规划编制工作。以“一城三区”带动“三城九镇”建设,形成科学的城镇布局体系,加快郊县城市化进程。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网络,畅通城乡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积极稳妥推进郊县镇街行政区划调整,分级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积极推进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显著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更多地把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纳入财政支出范围。实施农村教育提升工程,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改善一批农村中小学教育设施,农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信息网络“校校通”。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启动江宁、六合、浦口、溧水、高淳等区县级医院的现代化改造工作,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实施农村二次改水工程,完成51座抗排泵站改造,完成150座小农桥改造,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以上。开展文明家园示范村创建和城乡结对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文明示范中心户,创建30个卫生村、5个环境优美乡镇和8个生态村。

  千方百计致富农民。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努力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推进“百名专家进百村”精品工程,新增40名专家与40个行政村结对帮扶,切实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水平。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培训3万人。继续推进干部“双带”工程,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民的转移支付,落实各类直补政策,扩大直补范围,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加大对“一区两县”帮促力度。继续组织城区157家单位,对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结对帮促,重点在项目、技术、人才、信息、资金、招商和劳务协作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筹措专项资金,用于帮促8个经济欠发达镇,市级部门结对帮促工作延续3年,突出培育“造血”功能,不断创新帮促形式,提高薄弱镇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三)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两个率先”广开活力之源。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十一五”专项规划,建立健全促进集约发展的政策规章体系,完善政策分析评估机制。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推进行政许可方式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电子政务为主要载体,推进政务公开,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进一步增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增强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社会增加有效投入。构建市属国有独资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创新体系为目标,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促进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的上升。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

  进一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以实施新《公司法》为契机,进一步放宽经营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明确财政资金补贴和税收政策优惠的办事程序、服务时效,增强导向作用和运行效率。通过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加快培育一批在同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品牌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龙头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嫁接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构筑施展才华的创业舞台。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智力,继续实施人才服务计划,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服务。继续完善和发挥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园等各类创业载体作用,着力打造全市创业投资基地。重视高级技工队伍的建设,鼓励发明创造。深化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宣传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进一步放宽对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贷款发放条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和机制。

  (四)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南京的综合竞争力。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和手段,突出制造业领域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招商,围绕新型显示器、汽车制造、精细化工等行业,推进产业链招商,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延伸和集聚,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项目策划工作,力争在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领域利用外资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挖掘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领域引资潜力,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

  加快开放型经济载体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重点镇街工业功能区协调发展格局,构筑高效的产业发展空间平台。进一步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强化产业特色。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加快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扩容升级,积极申报新的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落户开发区,提高开发区配套能力,努力降低商务成本。

  优化对外经贸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较强出口竞争力的重点企业,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保持对外经贸稳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非贸易投资,扩大技术型和管理型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承揽工程总承包,培育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南京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衔接和落实城市间交通、旅游、商贸、信息等规划要点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南京都市圈城市交流,探讨建立跨区域物流信息交换数据库,筹建区域性人才、科技市场,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贸合作,支持承办全国第二届“潮商大会”。

  (五)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开创城市建设和管理新局面突出规划先导,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城市。

  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和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集约性和统筹性。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工作,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努力实现规划全覆盖。加强规划管理,严格规划控制,加强规划执法,规范建设行为。继续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全面提高公众参与度和程序透明度。

  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以“一城三区”为重点的都市发展区建设,加快构筑“多心、开敞、轴向”生态化城市发展总体格局。倾力打造河西中心商务区,加快新城科技园等经济载体建设,完善河西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启动河西南部地区建设。完善仙林新市区城市功能,加快交通、商业、住宅、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大学城中心城区发展建设雏形。加快东山、江北新市区道路等设施建设,提高新区公交、水、电、气等公用设施保障水平,启动大校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框架。

  全面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形象。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相协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库工作,充分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基本完成明城墙外侧保护与建设任务,初步建成沿明城墙环城绿化带。继续实施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善内部道路和景点景观建设。开工建设江宁织造府,启动朝天宫、南捕厅、梅园新村片区的保护与建设,精心再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遗迹,全方位提升老城历史文化品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京铁路枢纽中心建设,开工建设铁路南站和宁合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过江隧道以及宁淮、绕越等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长江四桥,继续建设龙潭港区二期、三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地铁二号线,启动地铁一号线南延工程,开工建设纬七路东进工程和城市快速内环东线二期工程,继续增密城市路网,优化路网结构,新、改建城市道路100公里,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坚持公交优先,大力推进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城市公用设施保障体系。

  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以建设东部城市绿化中心为目标,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全年完成10万亩绿化任务,规划建设10大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老城绿地20块,完成30个绿色居住小区创建工作,完成40公里雨污分流管网铺设。继续推进主城三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实施南河两岸污水截流和引水冲洗工程,续建内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继续实施金川河水系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0%以上。加快实施主城区企业环保搬迁,逐步将化工等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搬出主城区。开展空气污染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城市二次扬尘和环境噪声,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巩固城市环境整治成果,继续加大拆违拆破、占道经营、背街小巷等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力度,完成500幢房屋整治出新改造。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保障城市道路畅通。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执法水平,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条块联动”的工作格局,完善城管配套规章,落实长效管理。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大力推进现代化城市管理方式,运用数字化等先进技术,维护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果。全面规划和启动绕城公路以内的71个“城中村”改造工作,基本完成50%以上“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任务。

  (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水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的目标,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化。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扩大公办学校接收比例。实施职业教育提优工程,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加快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为居民提供多样的教育服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改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办学体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禽流感等各类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解决困难家庭看病难问题。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生育文化建设,做好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工作。发挥各类优质体育设施功效,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

  繁荣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完成金陵图书馆新馆主体工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做好南朝陵墓石刻保护工作,实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举办第二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创新文化工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举办奥地利“中国南京文化周”活动,进一步推动文化对外交流。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弘扬新时期市民精神,广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激发广大市民“建文明南京城,做文明南京人”的热情。大力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建立和完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弘扬博爱诚信,提倡谅解宽容,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扎实推进富民进程,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和监督,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对个人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途径获得的合法收入予以鼓励,保护居民合法获得房租、红利等资产性收入。再就业优惠政策的期限再延长3年,鼓励用人单位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劳动力。大力实施政府购岗,扎实援助六类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确保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建立面向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实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就业管理服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低保对象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保障标准,进一步探索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测算办法,确保“应保尽保”。提高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水平。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企业职工全覆盖,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纳入工伤保险。完善“五险合一”基金征缴模式,社会保险费征收额比上年增长10%。逐步实行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制定被征地农民参加医疗保险政策。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各类人员,并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灵活转接。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到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继续为民办好实事。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万人。为城乡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免除杂费等6项费用。建成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成3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完成2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任务。新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增福利机构床位1500张,新增农村敬老院供养床位600张。建设公众服务信息平台,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创建市级绿色市场20家,国家级绿色市场4—5家;新改建农家店400个,新建为农综合服务社30家,新建农资连锁网点50家。新辟公交线路10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0条;实现98%以上村通达农村班车,通达农村班车的镇村设站牌率达到100%。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20个,定期公布一批质量信得过农产品。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快建设法治南京,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决贯彻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监督。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政情通报制度,市政府组成人员要认真做好述职,虚心听取评议,及时改进工作。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听取并充分吸纳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认真负责地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提高质量和效率。加快建设“和谐社区”,形成以民主自治为重点的社区工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和活动设施,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和谐村镇”建设,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管理机制和工作推动机制。

  加快平安南京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完善城市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健全城市综合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以公安指挥中心为基础,筹建城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继续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改进和完善应急装备、设施和手段,做好综合演练,健全快速反应联动体系。扎扎实实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把各项部署和措施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人和每个环节。重点加强对化工企业的安全防范,着力抓好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等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全力遏制重特大火灾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改进和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确保粮食安全。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人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快构建以优抚安置为重点的双拥工作体系,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培养市民现代法治观念,提高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在征地拆迁中侵害群众利益、在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清算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等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贯彻落实《信访条例》,推进信访事项的处理和落实。创新协调劳动关系的手段和劳资对话沟通的机制,支持工会依法开展保护职工权益工作,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维护劳动者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配套法规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改进干部政绩评价和考核办法,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实施意见。以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为重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进公务员廉洁从政。建立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的水平。

  各位代表,“十五”已经过去,我们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南京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书写南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