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区,这是一块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土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改革专项规划先后出台,行政管理、产业发展、土地制度、投融资等“十大改革”措施强势推进,简政放权、PPP模式、综合管廊、智慧城市、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等创新探索紧锣密鼓……
改革已成为新区的使命,创新已融入新区的灵魂。
政务服务改革是区域改革创新的关键一环。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新区要在政务服务改革上“树全省标杆,做全国示范”,以一流的政务服务铸造区域核心竞争力。
今年以来,新区着力加强政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制度+科技”的监管手段,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并建立“互联网+行政审批”新模式,切实解决了政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弊病,为区内企业送上最温暖、贴心的政务服务。
1“大改革”推动“大提速”总体行政效能提升80%
今年6月,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步步高(002251,股吧)·梅溪新天地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即迎客80万人次,无疑成为星城最“热”的休闲娱乐地之一。
这个耗资50亿元打造的国内首家商旅文概念城市综合体项目,拥有70万方建筑面积,集成了购物中心、梅溪大街、飞行馆、游乐场、梅溪书院、酒店等多个不同形式的综合体,将购物、生活、艺术、社交、娱乐等融为一体,再一次刷新了长沙市民对MALL的认知。
在过去,一个项目囊括如此多业态,报建审批过程一定相当复杂,不知报建员得跑多少个部门、和多少审批人员打交道。
“其实整个过程中我就只对接了一个人,就是新区政务大厅的窗口工作人员龙敏。”步步高置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报建经理宋燕的回答令人惊讶。
原来,新区的政务大厅虽然面积不大,但是设立了6个综合服务窗口,每个窗口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办理涉及国土、规划、环保、住建等十几个部门的102项业务。一个项目从拿地开始直到建成验收,都可在一个窗口办结。用地工程规划许可证等10项业务更是实现了“即来即办”。
大厅窗口不再仅仅是收发资料的“传达室”,而是真正具有审批权力的“调度室”。
“综合服务窗口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宋燕说,比如从办规划证到预售证之间,一般情况下需要两个半月,但梅溪新天地项目只花了1个月。
“实际上,政务服务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新区的"大部制"行政体制。”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创新设立了“一部四局两中心”的体制格局,“一部”即党政综合部,“四局”即经济发展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财政局(金融办)、国土规划局、住建环保局;“两中心”即土地储备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一个局等同于其他区县多个部门,其他区县需要多部门参与协调的事务,在新区一局就能统筹解决,精简的机构为各项改革畅通了道路。
在此背景下,新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提升审批效率:将部门审批权力向审批科室集中,审批科室权力向政务大厅集中,各部门的审批印章交由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管理、使用;对文物评审等5个审批环节进行精简;办理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许可证,基坑支护、基础和地下室三个阶段允许“分阶段审批”;审批流程上将串联审批改成了并联审批,并且所有审批事项全流程纳入电子政务监察系统,系统对即将超时的业务亮黄灯、对超时的业务亮红灯,区纪工委实时监察,办结超时的个人及部门将被追责。
经过6轮行政审批改革,新区社会投资房建类项目审批时限由最初的100天左右缩短至17天,市政类项目审批时限从最初的100多天缩短至25天,均提速约80%。
2 “大网络”形成“大服务” 项目审批“一条龙”
国家级新区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项目是其“生命线”,是将政策“含金量”快速转变为发展“实物量”的“主抓手”。今年,湖南湘江新区共计划实施项目401个,预估总投资4359.57亿元。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服务至关重要。
新区通过提供项目落地前的信息咨询服务、项目审批时的一对一帮扶服务、项目开工后的服务式监管、项目建成后的运行跟踪服务,为入驻企业串起“链条式”政务服务体系,使优质服务全方位渗入项目建设全过程。
同时,新区加强与岳麓区、高新区、望城区、宁乡县的政务资源互联互通,织起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的政务服务网,真正实现项目审批“一条龙”,让企业发展无忧。
去年11月,全球最大家具家居连锁商宜家购物中心落户洋湖片区,该项目预计将为长沙带来5000个就业机会及2000万人的年访客量。
大机遇带来大挑战。由于宜家是纯外资企业,对项目备案、规划设计、招投标等程序都有其独特的要求,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派出项目专员杨巧雅为其提供“保姆式”跟踪服务。
“由于对方对长沙的部门单位、地理方位、审批机制等都不熟悉,而且从上海总部过来一趟也不容易,最多就停留一、两天,所以我必须帮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重大产业项目服务专员杨巧雅对整个项目审批流程列出一份厚厚的清单,“办什么、在哪里办、找谁办、怎么办”一目了然。
每次宜家的报建员来长沙,她都会提前帮其对接好所有相关部门、单位、中介机构,保证对方一次性高效办完业务,避免来回跑。
“对方常在国外出差,由于时差,我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答疑解惑,他们需要的材料一天之内一定备好。”杨巧雅说,宜家对相关材料中的内容要求百分之百精确,绝不允许出现“约”“大概”这样的字眼,所有数字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所以我需要和他们不断确认和沟通,一天最多要打3、4个电话,发10来封邮件。”
贴心的政务服务获得了国际商业大咖的点赞,如今该项目已顺利进行到初步设计阶段。
为了更深入了解企业所需,新区创造性地为企业提供驻点式“上门服务”,与企业无缝对接。
今年,政务大厅窗口工作人员李昌虎被派往湖南湘江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驻点服务2个月,专门为海昌欢乐海洋公园项目疏通报建难点、堵点。
“这就是一次"变形记",我从"甲方"变成了"乙方"。”“变身”为企业项目报建员的李昌虎开始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企业在审批过程中的种种难处,平时窗口人员大手一挥让企业回去准备的资料原来不是那么好找、让跑的手续原来不是那么好办。
回岗后,他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向政务服务中心提出了一些提升服务的建议,比如必须做到一次性告知,比如项目单位提交过的资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交等。
此外,还有限时快办、预约办理、要素审查、容缺预审、先行介入、外来办事车辆专供停车位等一项项细致的服务,让来新区的企业感受到家的温暖。
3“大技术”实现“大创新”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11月3日,住建部在长沙召开推动工程技术进步工作研讨会。会议指出,从明后年开始,各省市区要启动数字化审图试点工作,到2020年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建筑工程项目要全部实行数字化审图。
实际上,我省在两个多月前就已正式启动施工图数字化审查试点,湖南湘江新区就是全省6个试点单位之一。
“建设单位在取得施工许可证之前需要进行施工图纸备案审查,传统方式是项目企业将所有施工图纸打印出来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查。”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传统方式有几大弊端,一是打印成本高,以房地产项目一栋33层楼的建筑为例,仅图纸一次打印的成本就在1000元以上,且楼层越高、成本越高;二是搬运图纸的时间、人力成本高,一些规模大的项目图纸多到要用卡车运送,存放也很困难;三是图纸没有搜索和防涂改功能,想要寻找某项内容只能靠手工一页页翻,若有人对细节动手脚也难以发现;四是在选择审查机构上存在自由裁量风险,容易滋生腐败。
数字化审查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纸质的图纸、报告转换为PDF格式,通过网络直接传输给审查机构,审查完成后使用“数字证书+电子印章”的方式替代实物章,审查意见告知书、审查合格书、审查情况报告书等审查成果在系统中自动生成,从而实现施工图从生产、交付、送审、审查备案、施工应用到存档全过程的无纸化办公和信息化管理。
新区对区内7个重大项目实施施工图数字化审查,目前已完成了20多个案卷,成效初显。
“数字化审查大大节省了资金、时间、人力成本,每年将节约费用300万元,审批效率也大幅提高,办理时间至少减少三分之一。”彭文鑫说,更重要的是审查实现了全流程监管,系统会按照一定限额将审查自动指派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杜绝了利益输送,过程更加透明、公正,电子印章具有防伪功能,也从源头上减少了工程建设的质量隐患。
以此为契机,新区正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据了解,电子政务大厅、手机APP与微信公众平台年底即将上线,届时全部业务足不出户就能办理。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
以政务服务改革引领全区改革创新大潮,湖南湘江新区正逐步成长为区域发展新增长极、转型发展新引擎、内陆开放新高地、创新创业新平台、宜居宜业新家园。
(图片均由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