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尹邦明、 胡 蓉
11月14日,市农委(扶贫办)党委书记唐慧荣、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程雁枚、市大数据委副主任周文捷共同做客当代先锋网在线访谈,就贵阳如何运用大数据实施精准扶贫给予详细解答并回答网友提问。
贵阳市农委(扶贫办)党委书记唐慧荣(左三)、贵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程雁枚(左二)、贵阳市大数据委副主任周文捷(右一)作客“在线访谈”。
贵阳是贵州省经济中心,云岩区、南明区等部分区县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但还有少数区县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近年来,贵阳市积极推进实施大数据“十大工程”,运用大数据助推脱贫攻坚。
2015年,贵阳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贵阳市大数据精准帮扶平台。平台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问来搭建。建设内容包括了一个模式、三个体系、八个模型、十个规范和十个系统。
依托大数据“建档立卡”
大数据发展起来了,平台也建起来了。但如何运用大数据的思维来引领扶贫开发工作并精准识别贫困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贵阳市扶贫办创新工作思路和转变工作方式,在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识别上,充分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数据整合、挖掘的特点。融合扶贫、教育、民政、住建、交委、卫计、工商、残联等涉及农业农村业务部门的数据,从帮扶对象生活环境、家庭因素、教育情况、受帮扶情况等多方位进行识别。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识别的精准度,将系统识别出的人口数据反馈到各个区(市、县),通过传统 “两公示一公告”的方式最终实现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建档立卡工作。
通过数据分析结合传统方式的识别,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识别的精准性,另一方面也掌握了和低收入人群相关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大量个人信息。
除此之外,大数据措施模型结合专项、行业和社会资源数据,就能够给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体匹配相适宜的精准帮扶措施,达到项目、资金、组织人员以及其他各种帮扶资源和帮扶对象需求的最优组合。
截至目前,通过多维识别已完成2016年全市6.8万户、19.8万人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
在回答网民"羊倌儿”关于“建档立卡有什么用”的问题时,唐慧荣讲解道:“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就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等。对低收入困难村、低收入困难户实施动态管理、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扶贫开发决策和考核提供依据。”
大数据助推“黔货出山”
运用大数据助推精准扶贫,贵阳市还积极推动“农业农村互联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目前,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建成了四个县级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完成“乡、村电商便民服务站”建设200余个,组织当地农特产品上线销售,实现助农增收100余万元。
同时,还建设大数据村域经济服务社。充分发挥贵州农经网由省到县的组织体系优势和网络服务延伸到村的资源优势,为农村提供普惠金融、电子商务等便民服务,解决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在清镇市、开阳县设立试点,一期计划建设200个农村金融服务站,先期启动120个。
此外,建设线上网店助力黔货出山。依托供销系统,先后建设了“供销社公众微信和微商平台”“黔山贵隆电商平台”,相继在“淘宝网、苏宁易购、京东商城、1号店”等大型电商平台上开设了“贵阳供销e商城”,挖掘和组织了干货、特色小吃、绿色生态食材等130多种本地优质农特产品上线销售。目前,网上销售达7096万元。
截止三季度,全市完成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939.79亿元,增长41.59%;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559.12亿元,增长40.1%,新增企业数1045户,增长82.2%。
发展农村电商,网络畅通是关键。针对网民“山货”提出的“现在农村上网不方便,政府是否有相应的行动来改善农村上网的问题”,周文捷说道:“我市将协调三大运营商和广电网络公司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光纤接入和4G全覆盖等工作,力争到2020年,实现贵阳市自然村100% 4G网络覆盖,行政村100%光纤覆盖。”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贵阳初步形成了以大数据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动电商云和交通云的融合,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电商主体,高效快捷的物流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结合,交通流通联动,给农业、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气象,新的发展机会,新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