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诠释城市新生活
来源:企业网 更新时间:2016-11-21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然而在城市里,迎接我们的并不全是美好: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带来“千城一面”的厌倦,永不停息的车水马龙将幸福堵在了路上,阴暗灰蒙的穹顶遮住了城市的面孔却难掩人们的焦灼与不安……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和区域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兴衰际遇,来势汹汹的“城市病”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促成的一系列创新让城市生活喜忧参半,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最终导致城市经济运行的功能性转变。如何实现未来城市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借助前沿技术的智慧城市成为诠释新生活的方式。

技术只是工具,以人为本才是灵魂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正在进行并且持续发酵的一场深刻变革。

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判定一座城市的智慧化程度是否智慧,很多人总是情不自禁地用技术的标准来评价。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城市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但无论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还是移动信息技术,它们在人类历史上都只是年轻而易消逝的产物,只能说是推动智慧发展的一种工具,作为衡量智慧的标准则太轻薄,而积淀了几千年的城市智慧是厚重的,需要有厚重的标准,长久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才谈得上智慧。

很多智慧城市规划是由IT工程师承担的,IT人员擅长在工程层次上思考问题,关注系统可行性,而不关注城市总体的效益与功能的协调。历史已有很多教训,短期有效的事情未必长远有益,因此城市规划的层次应当用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出发,来让城市的发展回归到本质,即人本身。

人赋予城市文化、性格和创造力,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人是城市的细胞,又是城市的灵魂。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停滞在简单的技术堆砌层面,而应着眼于激发城市的禀赋与活力,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参与所在城市的改善。人们之所以要建设智慧城市,正是为了建设心目中的那个城市。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案例

作为解决“城市病”和顺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综合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遍地开花。城市不仅仅是基于自身的经济岛屿, 而且是全球知识和创新网络中的节点或核心城市,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彰显人本智慧内涵?在中国,已有500多个试点城市、地区在悄然实践,D1net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重点城市的创新建设案例:

北京:率先建立公共设施“身份证”

未来北京道路两侧的公交站牌、电话亭、报刊亭、垃圾箱等城市公共设施都将配置二维码“身份证”,到2018年基本实现二维码全覆盖。市民通过智能手机微信、QQ、微博等软件,扫描设施贴着的二维码,不仅能了解这些设施的基本信息,还能在线举报公共设施存在的脏乱、破损等问题。过去,公共设施处于多部门管理的乱象状态,全市的公共设施到底有多少、位置在哪里、破损该找谁都不十分明晰。给每个公共设施建立档案作为身份证,明确这个设施的产权单位,解决了这一弊端。

上海:有WiFi可充电的智慧路灯亮相

去年10月底,国内首个道路智慧灯杆一体化试点工程在上海落地,开始向市民提供服务。此次试点在大沽路安装的智慧灯杆搭载了充电桩、高清网络球机等多种设备,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终端预约,到指定位置上充电。高清网络球机连接户外广播、语音对讲设备,如遇紧急情况,按下灯杆上的求助按钮,就可与求助中心人员进行视频通话。灯杆上的WIFI设备实现了该路段的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市民通过上面的触控屏可直接查询信息,有关政府发布的新闻、示警、公告等也会通过触控屏显示出来。此外,灯杆还拥有有空气质量检测等功能。未来该智慧灯杆还可根据现场需要,进一步加载RFID电子标签、停车收费表、交通指示灯、道路指示牌、停车收费指示牌乃至网络专车信息屏等模块,具有高度的功能可拓展性。

杭州:掌上交通再升级

被誉为“移动支付之城”的杭州,在今年8月份又新增了一项业务:通过支付宝买地铁票。它和之前公交集团在506路的20辆公交车上,试点开通支付宝直接刷二维码买票不同,它的购买方式和手机上买电影票差不多,手机上下单,凭二维码去现场取票。目前,沿线大部分站点都已经安装了取票终端机,于9月中旬全面启用。更高级的是,杭州市民卡公司还推出具有杭州通卡功能的智能手环,所有杭州通卡的充值方式,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同样适用于手环;出行坐公交、地铁、租自行车、缴停车费都不用刷卡,举起胳膊刷刷手就可以了,它还具有监测心率、管理睡眠、计算卡路里等功能,堪称出行健康小助理。

成都:中英智慧城市标准化合作首个试点城市

2016年中英标准化合作委员会会议于4月27日-28日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是中英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成立以来的首次会议。双方围绕智慧城市、民用核能、标准互认、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联盟合作)等十个领域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签署了《2016年中英标准化合作委员会会议决议》并共同见证了《中英智慧城市标准化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其中一致确认成立中英智慧城市和民用核能标准化工作组,并在上述标准化领域深入开展务实合作;进一步加强在高铁、纳米材料、农业、金融、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联盟合作)、电子政务、代码等领域的标准化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在上述领域开展标准互认等,促进了智慧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增进方案与机构的协调性,推动了国家愿景和战略计划的实施。

因地制宜,城市魅力源自城市特色

城市重要的智慧体现恰恰就在城市的特色上,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悠长的往往是城市的文化与艺术。城市不是机器,不仅要有效率还要有魅力,随着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文化艺术成为衡量城市智慧更重要的因素,个性化、艺术化成为未来城市的大趋势。

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着简单复制智慧城市模式、重复建设的弊端,无法实现真正的智慧。因地制宜,发挥群思群策才是可行之道。每个人生活在自己城市,必然有着对家园建设的渴望与思考,让市民充分参与建造过程,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棘手的城市建设问题,而且可以使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更好地为市民所接受;将市民的需求置于首位,不仅是建造城市更为恰当合理的理由,也是找到更经济、快捷、更合适的技术去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需要科技来辅佐智慧的建立,我们也需要文化来绘制前进的线路图。

即使长路漫漫,荆棘密布,人们心目中燃起的追求美好城市的热焰也不会熄灭。智慧城市的“智慧”在于以先进的技术为工具,以人为本为灵魂,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可视可控的、真正随心所欲的城市。这一次,让我们以智慧来诠释城市的美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