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6-12-27

赣工信信推字〔2016〕497号

江西省工信委 江西省发改委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4]112号)的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江西省工信委   江西省发改委
2016年10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江西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主要成效
(二) 存在问题
(三) 发展趋势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三) 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 构建泛在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
(二) 大力推进和实施“互联网+”行动
(三)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
(四) 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五) 加快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建设
(六) 应用信息化技术支撑绿色发展
(七) 强化电子政务体系集约化建设
(八) 推进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九) 发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 创新推动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
(十一)全面提升大数据应用服务能力
(十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的可控机制
四、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 健全信息化推进机制
(二) 加强法规和标准建设
(三) 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四) 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
(五) 强化实施评估与监督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网络强国、“互联网+”行动、“大数据”等国家战略布局,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和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增长新动力,实现全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要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我省“十三五”期间政府履行信息化发展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积极实施信息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
(一)主要成效
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1)基础设施发展全面跃升。“十二五”期间,3G/4G网络覆盖到了所以乡镇及以上地区,3G网络基本覆盖行政村。全省宽带用户普及率得到提高,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714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3.5%。城市地区用户基本实现20兆比特每秒(Mbps)宽带接入能力;农村地区行政村基本实现通宽带,用户实现4Mbps宽带接入能力。全省电话用户总数3599.4万户,其中移动电话3031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2167万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38.2%。实现了南昌、九江通信同城化。南昌、上饶、赣州、新余等成为全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2)广播电视网络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构建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采用直播卫星接收方式在全省完成12333个村(场)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8.64%,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达到近690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双向化覆盖超过227万户,全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化率达81.3%。网内传输数字电视节目频道达到194套。
(3)三网融合积极推进。“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广南昌市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取得的经验,加快了电信和广电双向业务进入,江西电信网络电视用户达80万户,江西广电网络宽带用户已超过7万户。
2.经济领域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1)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个十百千万”工程,3个行业、9个工业园区、148家企业被树为两化融合典型示范标杆,创建了一批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开展了校企合作的信息技术应用对接示范活动,助力中小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2015年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59。
(2)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创新发展。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71.41亿元,同比增长107.4%,其中:网络零售交易额680.7亿元,跨境电商实现交易额363.9亿元。全省B2B交易额达到2190.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电商交易2340亿元,占全省电商交易总额的83.6%。南昌、赣州两市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省物流快递业发展迅猛, 网络零售快递出货量增长78%,省内居民网购快递量增长82%。
(3)信息产业支撑能力迅速提升。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350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利税总额114.3亿元,同比增长18.8%。通信整机产品手机生产初具规模,2015年产量达4633.9万部,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中部地区第二。2015年,软件企业营业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软件从业人员人数为1.8万人。全省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了多级互动的信息资源实时综合服务能力,拓宽了地理信息服务市场。
(4)“三农”信息化建设加快步伐。“十二五”期间,我省“三农”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被授予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省。全省“三农”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00%的乡镇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近97%的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点。农产品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初步统计,全省涉农电商企业4000多家,2015年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184.4亿元,增长163.4%。
3.社会领域信息化务实推进
(1)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率先实现1772个乡镇(街道)网络全连通,形成了省市县乡全覆盖的“四横一纵”电子政务网络新格局。全省的税务、公安、海关、国土、金融监管、社会保障等有“金”字工程取得长足进步,建成一批重大综合信息系统应用项目,全面提升了政府监管能力和事务处理能力。司法部门在全国率先建成和应用特殊人群安置帮教数据库和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平台。江西政务新媒体综合网络平台建成运行,政府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各级政府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民情微信群等政务微信平台,进一步畅通政民沟通渠道。
(2)医疗卫生信息化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建成全省统一的12320卫生热线及预约诊疗系统,每月预约总量超1.5万人次。“阳光医药”药品招标采购系统应用覆盖全省。已有7家国家卫计委试点医院和省内39家试点医院开展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建设。全省96个县(市、区)和11个独立统筹开发区新农合结算及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建设了90余个县级卫生数据中心,初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全省居民健康档案体系。
(3)社会保障信息化进展喜人。“十二五”期间,我省全面推进金保工程二期项目,在中东部省份率先启动省级大集中建设,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卡管理系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系统、劳动关系“三位一体”信息系统,社会保险“多险合一”系统在新余、鹰潭、萍乡、景德镇、九江等五个设区市上线运行。省医保异地就医结算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设区市单向或部分双向到昌就医实时结算。全省社保卡生产发行累计达2500多万张,实现城乡居民持卡缴费。
(4)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66%、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60%,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运行。新建义务教育课程网络资源4666节,内容涵盖小学和初中所有学科,初步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库。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院校均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网络教研水平,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5)网络文化建设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我省已搭建起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省、市、县、乡、行政村五级服务网络,建成20343个中心和服务点,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传输和光盘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群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和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稳步推进,共享国家图书馆数量总数超过120TB的数字资源。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共形成电子档案3940余万页,建立了知青、婚姻登记、公证、收养等数十个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目录数据库。省出版部门大力发展新媒体出版和电商平台建设,数字版权签约8800种,出版物网络销售收入超过9亿元。
(6)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南昌市、萍乡市、吉安市等11个市、县(区)成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已有资源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上饶市、鹰潭市、新余市等3个市被列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南昌市、赣州市章贡区、新余市、婺源县等4个市、县(区)成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4.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省11个设区市和省直主要部门建立了信息安全保障机构,初步形成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全省开展了对50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业务系统进行了安全抽查,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建立了网站安全漏洞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持续对全省500余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网站进行安全监测,有效降低了网站安全风险。信息安全测评服务业从无到有,对信息安全保障起到有力的技术支撑。电子认证已广泛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电子认证证书持有量近30万张。
(二)存在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得到较大地发展,但信息化整体水平仍处于我国平均水平之下,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和协调,信息化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重建设、轻应用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传统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行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信息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信息产业由大变强还需进一步努力,基础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有待突破;信息化人才及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培养和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信息安全意识和保障能力亟待加强。
(三)发展趋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促进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历史时期,信息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全球形势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必将导致全球经济发展格局面临深刻变革。世界各国高度关注重大经济危机可能伴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二是信息化渗透经济社会的广度与深度。主要大国新政牵动世界大转型、大调整向纵深推进,围绕未来发展空间和战略主导权的综合国力竞争将进一步升温。新兴国家争夺网络空间事务话语权,与发达国家博弈影响互联网治理模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重新构建信息化发展蓝图,制定信息化战略和政策,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创造投资和消费需求,提高经济效率,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兴业态,抢占金融危机后全球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
从国内形势来看,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已过了基础发展时期,开始步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推进“宽带中国”工程,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积极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产业新体系,推进智能制造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各省市纷纷结合区域特色,制定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把信息化作为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运用信息技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信息化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保障和惠及民生、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极大了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调整变革的新机遇,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遵循我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总体要求,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我省信息化水平,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我省“提前翻番、同步小康”总体目标,把信息化发展放在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统筹协调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全面推进“信息江西”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平衡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推进面向公众的信息化服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民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立足需求、资源共享——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要出发,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主导,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
融合创新,注重实效——解放思想,坚持观念更新与应用创新相结合,创新信息化建设体制和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信息化建设和配置资源的主导性作用,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走成本低、重实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统一规范,安全可靠——落实国家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发展的关系,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创新发展为主线,到2020年力争完成“夯实基础、促进融合、加快发展”的信息化总体目标,即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信息化与绿色化融合,加快电子政务集约发展、信息惠民共享发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繁荣发展、电子商务跨越发展、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可控发展,“信息江西”基本建成,实现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超过80,以信息化为支撑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区位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实现信息强省、网络强省的新跨越。
1.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目标
以建光网、提速度、促普及、扩应用、降资费、惠民生为目标,到“十三五”末,实施“宽带中国”江西工程取得成效,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实现行政村光纤全通达,实现城市家庭用户宽带网络接入能力100兆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宽带网络接入能力50兆以上。互联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85%,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部署,云计算基地、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等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实现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重点城市适时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建设。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业务融合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
2.经济领域信息化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建成20个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40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个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项目;主要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达到95%以上,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率达到60%以上,综合集成率达到85%以上,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减排贡献率达到25%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服务业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产业初步形成,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100%的行政村建成综合信息服务站,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民户均信息消费年增速不低于15%,农产品网络营销额比例达到40%以上,建成20个左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指数达到0.6以上。
3.社会领域信息化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70%以上,跨部门主要业务协同办理率达到50%以上,信息网上公开率达到95%以上,10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75%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主要事项实现网上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公共卫生和疾控信息化体系覆盖所有人口,90%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基本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以上,基本建成校园网并逐步普及无线宽带;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95%以上,资源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拥有率达到95%以上,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省内一卡通用”,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4000万人,统筹城乡居民的医保系统覆盖全省和对接全国异地就医系统,实现社保卡在外省的异地就医住院即时结算。城乡智慧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设区市全部建成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并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民政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成。网络文化日益繁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各级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信息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4.信息安全领域目标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情报共享、研判处置、政府与企业网络信息共享等四大机制初步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制度普遍建立;密码应用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数字证书广泛应用,电子签名使用率达到70%,网络信任体系基本建立;省、市、县三级信息安全应急联动处理保障体系全面建成,省容灾备份中心保障能力基本满足省级重要信息系统容灾需求,保障和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有效电子认证证书持有量达到100万张以上。

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主要指标

指标
2015
2020
年均增长
指标类型
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达到80以上,进入中部地区先进行列。
一、信息基础设施
行政村光缆通达率(%)
45
100
11
预期性
移动电话普及率(%)
66
93
5.4
预期性
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万户)
710
930
5.5
预期性
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54
70
3.2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万户)
1389
3950
512
预期性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42
90
11
预期性
城市固定宽带用户网络接入能力(Mbps)
20
100
16
预期性
农村用户网络宽带接入能力(Mbps)
4
50
9.2
预期性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7.61
99
0.28
预期性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万户)
98.64
99.5
0.17
预期性
二、经济领域信息化
全省两化深度融合综合发展指数
70.59
85
2.9
预期性
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数(个)
9
20
-
预期性
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个)
148
400
-
预期性
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个)
20
100
-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数字化率(%)
-
>95
-
预期性
重点领域生产装备数控化率(%)
-
>60
-
预期性
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减排贡献率(%)
-
>25
-
预期性
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化比例(%)
-
>60
-
预期性
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350
2500
230
预期性
软件和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40
500
72
预期性
电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55.4
302
9.3
预期性
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亿元)
2871.4
10000
1426
预期性
网络零售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11.5
20
11.61
预期性
全省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指数(%)
40
60
4
预期性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企业比率(%)
23
90
13.4
预期性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物联网应用率(%)
10
100
18
预期性
农产品网络营销额 (亿元)
184.4
500
63
预期性
三、社会领域信息化
省级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
-
>95
-
约束性
政府信息网上公开率(%)
-
≥95
-
约束性
网上一站式服务群众满意度(%)
-
>90
-
约束性
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信息化覆盖人口(%)
20
100
38
约束性
城乡居民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
30
70
12.5
约束性
三甲医院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
10
≥70
-
预期性
城乡居民社保卡和医保卡覆盖率(%)
60
≥90
6
预期性
宽带网络校校通(%)
66
≥95
-
预期性
优质资源班班通(%)
60
≥95
-
预期性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
≥95
-
预期性
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TB)
-
120
-
预期性
四、信息安全领域信息化
省、市、县三级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达标率(%)
-
100
-
约束性
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认证通过率(%)
-
>70
-
预期性
数字证书应用发证数(万张)
30
>100
-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构建泛在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
按照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宽带信息网络体系,形成网络新空间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江西工程,推进“光网江西”、“无线江西”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有力支撑各领域信息化发展。
1.加快宽带网络普及。统筹规划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建设,综合利用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系统推进宽带网络发展,带动固定宽带和4G用户普及,适时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商用,鼓励城镇热点公共场所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服务。建设“光网城市”,城市新建区域全部采用光纤进楼、光纤到户,加快已建区域的“光进铜退”改造。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城域网、接入网及用户终端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采用有线、无线相结合手段,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宽带基础设施,提高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宽带通达率及接入能力。做好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无线宽带建设全覆盖试点工作,宽带普及程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2. 深入推进“三网融合”。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有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整体转换与网络升级,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统筹规划、升级改造和共建共享,大力发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等融合业务,推进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健全产业链体系,完善集成播控、监管和相关业务平台建设,构建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环境。
3.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加快商用云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公共服务平台在重点领域应用,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发展物联网开环应用。构建大数据中心,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网络应急指挥,建设覆盖面广、可靠高效的无线电监测网,初步形成全方位无线电监测能力;加强无线电频谱管理,优化频谱资源配置,维护安全有序的电波秩序。不断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与应用体系,开发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专栏一 “宽带中国”江西工程
1.“光网江西”。城镇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加快光纤接入网络改造,逐步实现县以上城市光纤入户、乡镇光纤到楼,实现光纤到行政村,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实现光纤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家庭,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城市和农村地区用户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和50M,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带宽达到1G。
2.“无线江西”。分层次实现农村、城镇和城市核心区域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持续扩大农村地区4G移动网络覆盖范围,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对农村偏远地区特别是山区居民生活区域移动网络进行信号补盲,做好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无线宽带建设全覆盖试点工作。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4G)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城市实现热点区域无线网络(WiFi)覆盖,鼓励为民众提供无线宽带免费服务。
3. 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网络、业务平台,提供高清电视、手机电视、数字音视频节目、移动多媒体、高速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三网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建设NGB管理系统和IPTV监管系统,对业务、内容、网络和用户实现智能化监控和管理,实现广播电视网络跨地区的互通、交换和节目资源共享,实现数字电视网络双向化、节目高清化、内容多元化、应用互动化和运营市场化,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覆盖有线电视网络用户比例达到95%。
4.建设数据中心示范。推进中国电信江西云基地大数据中心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引导通信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将区域性和全国性数据中心落户我省。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信息服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推动重点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撑信息化应用。

(二)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
按照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现代互联网应用与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信息经济的新格局的发展目标,不断发展信息经济,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1.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旅游、文化创意、普惠金融、惠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和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一批“互联网+”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自身优势,瞄准制造、设计、能源、金融、文化、教育、旅游、养老、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各类新业态。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强化支撑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2.支持创业创新。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互联网+”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开发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技术与产品。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建设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型众创空间,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业咖啡”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专栏二 “互联网+创业创新”工程
1.“互联网+创业”。支持一批互联网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发式服务平台,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体系,向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应用信息技术二次创业,瞄准制造、设计、能源、金融、文化、教育、旅游、养老、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培育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各类新业态。工信、科技、人社、教育、商务等部门依托互联网推进创业服务,拓宽市场资源、社会需求与创业对接通道,完善在线的创业培育服务和技能培训支撑,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向企业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30所以高校为主的“创业咖啡”等多种形式的众创空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享受所有创业优惠政策。
2.“互联网+创新”。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创新支撑平台,推动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型众创空间发展,鼓励企业依托省内外第三方的网络平台开展众包众创,推动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等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强化创业创新资源共享合作。组织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对接机制,组建“互联网+”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开发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技术与产品,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企业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到2020年,支持300个校企合作项目。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
按照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形成产业发展新形态的发展目标,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深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1.推动网络环境下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一批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试点示范,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引导企业提升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各类新型能力提升,推广应用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系统、生产性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标准,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2.推进智能制造。扶持一批基于传统产业制造设备的升级改造试点示范企业,鼓励研发和应用具有实时感知、智能决策、自主控制、远程维护等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推进研发设计和生产智能化,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提升航空、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人机交互、增材制造等装备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建设具有网络化、协同化、柔性化的智能生产方式,推广“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机联网”等试点示范,打造智能化生产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汽车、智能工程机械、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3. 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引导通信服务商和互联网企业整合服务资源,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非金融机构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4.提升两化融合支撑服务能力。培养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推动互联网企业或工业骨干企业建立网络协同设计平台试点,促进众创、众包、创新协同设计等研发模式应用,建立产品设计环节的互联网化开放式新型研发体系;培育基于工业云的行业制造资源服务平台试点,推动企业之间共享生产设备、研发工具、检测系统、备品备件等制造资源;实施“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高效物流”和“互联网+普惠金融”行动计划,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协同和互动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培育企业面向用户需求的产品追溯、故障预警、远程诊断维护等在线服务的典型示范,推进制造业服务转型;发展现代信息产业,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创新,提供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支持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专栏三 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引导企业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新型能力培育的重要途径,形成以管理标准促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的新格局。分行业、分领域遴选一批贯标企业,总结提炼两化融合经验和做法,开展示范推广。到2020年,5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500家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2.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继续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着力推进两化融合,选择产业集群度较高的工业园区,重点扶持一批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力争在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企业示范、模式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工业研发设计、工业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市场、上下游企业业务协同与服务等领域信息化为切入点,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全面渗透,扶持一批示范企业成为全省两化融合的标杆。到2020年,建成20个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和40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3. “互联网+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电子信息、机械、航空、汽车、船舶、服装、生物医药、石化、钢铁、有色等行业,开展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智能化应用.到2020年,重点推广应用6000台(套)智能制造装备、打造100个智能制造车间和工厂、培育300家智能制造装备企业。鼓励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智能制造集聚区。
4.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依托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面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立网络协同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推广公共服务模式,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信息技术、设备、咨询和人才支撑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高校与中小企业对接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创新发展。到2020年,重点扶持300个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

专栏四 信息产业发展工程
1.电子信息产业。主攻通信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和数字视听产业三大方向,积极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等新兴领域,重点培育3-5家主营收入过百亿的龙头企业,推动制造业向服务领域延伸,围绕集成电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培育一批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积极建设南昌高新区等软件产业基地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发展基于网络应用的云计算服务业、大数据服务业、网络文化产业、地理信息产业,实现软件产业集群发展。推进IPTV、手机电视、家庭网络业务、互联网增值应用、信息通信技术(ICT)集成服务、数字电视信息服务、数据加工存储、呼叫中心、数据运营维护等服务外包业务、融合性业务和增值业务发展,培育新经济新业态。开展试点和示范,鼓励工业企业与软件集成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推动研发与工业领域紧密结合的定制化软件与解决方案。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
3.无线电管理。建成我省无线电管理智能化监测网,通过整合各类已建的固定监测站(含小型站)、移动监测站及网格化监测系统资源,形成全时全域频谱监测能力,引入新型智能监测设备和网络管理设备,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无线电行政管理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整个监测网络管理和运行水平,保障重大社会活动无线电使用安全,防范和打击利用无线电手段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径,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省级检测实验室,满足对无线电设备的研制、生产、进口等环节中监督检查的技术需求,为无线电设备生产企业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供公共检测平台。

(四)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围绕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农业物联网和涉农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三农”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的目标要求,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农业服务便捷化。

1.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地理信息、农作物模型、遥感监测、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积极发展精确农业、感知农业,培育一批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畜禽水产养殖、果蔬大棚生产及农机提排灌等实施精准化作业示范企业和“百县百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施“智慧农场”、“智慧果园”、“智慧渔场”、“智慧林场”、“智慧苗圃”等示范工程,推广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化融合,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2.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推进农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加快江西农业大数据、农产品安全追溯监管等体系建设,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智慧农业云平台,推动“123+N”江西智慧农业建设,创新“三农”管理方式,提升农业部门行政管理效能。实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点,整合政府部门涉农资源,推进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培养壮大现代种养企业、电商化经营企业和专业化服务企业,实现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六 “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
1. “123+N”智慧农业。建设一个农业数据云,支撑各类农业信息系统应用;建设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和12316资讯服务中心,实现重大动植物疫病疫情实时监测、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农业生产综合指挥调度,完善12316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举报、远程视频诊断等服务内容;建设农业物联网平台实现精准化生产与远程操控、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溯源、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构建全新的江西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体系;建设N个涉及农业生产、项目管理、资金监管、综合执法、行政审批、市场信息、农技服务、政务办公等应用系统,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能。实施“智慧农场"工程,到2020年,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示范企业超过100家,“百县百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实现物联网应用,益农信息社等农村电商模式基本覆盖全省大部分行政村。
2. 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地区三网融合,实行优惠的资费政策,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农村“三屏”(电视屏、电脑屏、电话屏)合一,提高农村地区智能信息终端普及率。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室)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以乡镇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构建延伸到乡镇村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民足不出村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快“12396”星火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共享。到2020年,以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达53%。

(五)加快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建设
围绕实现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城乡建设与管理发生新变化的发展目标,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面向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保障机制等诸多领域,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参照执行《江西省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指导目录(试行)》,科学选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市开展加强市政设施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试点,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数据库,推广依托信息技术应用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地下空间、地面建筑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平台,运用传感、通信和智能处理技术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可感知度,支撑规划建设、应急指挥、领导决策等应用服务。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推进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项目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感,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城市。
2.推进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着力缩小城乡群体和区域间数字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序推进农村地区三网融合。构建县、乡(镇)、村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电子政务水平,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信息化试点和示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医疗、卫生、防疫、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城乡统筹的农民工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基本建成覆盖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

专栏五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1.城市智慧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和集约优势,建设省、市级智慧城市云平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整合现有平安城市、数字城管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信息资源,实现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分层、分类推进平安城市、智慧城管、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慧环保、数字房管、智慧能源、智能水务、智慧气象、智能电网、数字监管、应急预警等一批面向市政管理、城市运行、民生、环保、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指挥能力。
2.城市智慧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方式式,共建共享智慧人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金融、电子税务、文化服务、信用服务、智慧旅游、网上行政服务、城市资源与地理信息服务等一批城市公共服务应用系统,为市民提供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健康养老、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便民服务,利用手机和互联网实现对家庭的远程监护、控制、安全防范和管理。对技术类和事务类的公共服务事务,鼓励实行服务外包、购买第三方服务,引导鼓励通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及服务商、网络内容服务商等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六) 应用信息化技术支撑绿色发展
围绕实现信息化与绿色化融合,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信息监管和大数据应用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的发展目标,以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契机,实施“互联网+绿色环保”行动,开展重点生态环境要素智能监控,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建立环境保护信息支撑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1.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增强环保云平台运行监控能力,实现全省环保业务系统的集约化发展,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完善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增加监测污染物种类,扩大监测范围,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以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以机动车污染排放监测、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综合监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信息系统建设为主题,推进“一源一档”数据管理,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和应用系统集成,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云计算平台,逐步实现各级政府资源环境动态监测信息互联共享,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定制推送。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数据的采集整理,将企业环保信用记录纳入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完善环境预警和风险监测信息网络,提升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2.推进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加强信息技术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推广应用,以印染、造纸、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加快主要耗能设备和传统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创建一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验区和示范企业。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应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生产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遵照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废旧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率。探索建立区域性能源监控和交易平台,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降耗和能源综合利用。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化支撑体系,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3.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快建设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数据库群和智能监控体系,加快建设数字质监执法系统,实现对食品、重要消费品和特种设备的有效监管。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构建食品药品追溯信息系统,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利用多维地理、智慧地图等技术,构建“一湖五河三屏”为主体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推进全省水利数据中心、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进农业动植物重大疫情预警指挥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统一规划建设全省气象数据库、省市县三级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气象预测预报系统。统一规划和建设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初步建立省级数据共享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


专栏七 “互联网+绿色环保”工程
1.智慧环保。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全省统一的环保云平台,承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统一监管、区域大气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综合监管、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对水、土壤、空气、森林、湿地等主要生态要素,利用智能监测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实现对重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自动报警和远程控制;构建“一湖五河三屏”为主体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及废弃物、污染物监测和信息发布系统。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搭建环境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和完善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环境数据中心,建立环境灾害预警与指挥系统,实现数据分析和挖掘,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环境下的综合防范能力。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全省重点能耗企业监测体系和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全省主要河流重点控制断面水质和所有县城PM2.5在线监测与实时发布。创建800个省级以上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基本建成统一指挥、功能完善、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全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2.节能减排。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管理、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石油化工、电力、建材、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废物排放,提高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以绿色制造带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强化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监测,建立重点企业用能、排放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定期发布有关用能交易信息。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管理、调度、计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高企业节能成效。到2020年,重点扶持15个节能减排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示范项目。
3.绿色生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江西省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推广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现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印染、稀土、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4.绿色回收。加快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信息化建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新型回收交易平台,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水平。

(七)强化电子政务体系集约化建设
围绕实现电子政务集约发展,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新体系的发展目标,加快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1.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宽公共服务形式,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探索政府网站建设新模式,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互动交流、效能监察等功能,并对网站办事效率和服务过程实施监督考核。不断挖掘和梳理公众的共性需求,继续推进江西政务新媒体综合网络平台的建设,集合全省政务微博、微信、政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离”的政务服务。深入推进网上信访,提高信访工作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倡导推行政府部门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专业化。
2.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水平。在重点领域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加快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政府决策、管理、监督和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在经济发展、市场监管、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工程建设。利用电子监察系统加大对政府部门政务活动的监管力度,建立包含政府自身督查和社会公众监督的监察体系,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完善大数据监督和技术反腐体系。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探索低成本、集约化的基层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促进政务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专栏八 电子政务发展工程
1.“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抓手,在教育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婚姻登记、殡葬服务、社会工作、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公共安全等诸多民生服务领域,实现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政府办事的唯一标示,通过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办;以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为依托,通过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以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为要点,通过构建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实现上饶、鹰潭、新余等试点城市间政务服务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一号一窗一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基本公共服务事项80%以上在网上办理,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向全省推广。政府主要公共服务事项网上一站式服务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信用江西”。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强化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加快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信用档案,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引导设区市与省级数据库互联互通。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和运用,及时归集企业的信用信息,推进部门间合作与协同监管;推进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覆盖全部人口,开展个人信用信息归集,逐步推行个人信用信息服务;推动在政务行为中应用信用信息,辅助办公决策。
3.提升政府行政能力。深入推进“三单一网”建设,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建立政府对部门、部门内部两级权力运行网上智能监控体系。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简化办事环节、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运用统计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健全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加快完善全省工业运行监测云平台建设,强化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与预警。实现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70%以上,跨部门主要业务协同办理率达到50%以上,信息网上公开率达到95%以上。10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和75%以上的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4.建设政务云平台。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现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省、市两级电子政务云平台,减少政府自建数据中心的数量。健全和完善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内网综合平台,满足业务办公、决策支持、应急指挥、协调管理等需求;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提升政务外网承载能力;推进全省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整合设区市政府部门及所辖县(市、区)政府网站,不再新建县级政府部门和乡镇单设的政府网站,已建成的完成向上级政府网站的迁移;建设省市两级政府网站技术平台,到2020年,所有政府的行政职能部门全部依托本级或上级平台开设部门网站。
5.“平安江西”。实施数据强警工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全省“公安警务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警务指挥综合平台,健全情指一体、合成作战、区域协作的信息化工作体系,全面增强公安机关情报引领实战、信息服务实战的水平。加强侦查领域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强化网上斗争的技术手段建设,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各警种侦查手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精确侦查、精准办案、高效履职的能力。建设“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实现对敏感场所的实时监控,对重点人员的智能识别,对重大事件的预警防范,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八)推进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围绕实现信息惠民共享发展,民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众新生活的发展目标,实施“互联网+惠民服务”行动计划,推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公共服务,推动智慧社区建设,抓好一体化的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重大系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数字化生活。
1. 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设标准统一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培养一批智慧社区示范,在餐饮、娱乐、家政、文化、档案、媒体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等新技术打造居家体验式购物,提高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服务获取成本。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在线服务模式,开展网上社保、卫计、民政、公安、司法、市政等行政事项办理业务互联网应用,让民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规范发展网络约租车,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旅游、休闲、阅览、商务、安保等服务,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2.创建教育服务新方式。深入实施“三通工程”,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有条件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引导教师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化。推动中小学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省内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在原中央苏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区学校开设远程直播和录播。推动各类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支持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
3.推广在线卫生医疗新模式。建设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构建医学影像、检验检测结果、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居民健康卡发行与应用推广工作,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与费用结算四大功能,实现居民个人电子健康信息动态更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优化完善全省预约诊疗系统、“12320”呼叫中心和为民健康网等,统一共享医院号源,扩充功能,逐步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健康咨询等便捷服务。开展远程会诊试点,以省人民医院一对多的远程会诊服务模式,示范引领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即时结算和双向转诊。鼓励和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4.促进智慧养老事业新发展。实施“互联网+智慧养老”,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智能社区试点,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实时监测、紧急呼叫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实施“互联网+数字健康”,鼓励建设数字家庭,倡导数字化生活,推动传统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服务的融合,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5.培育社会保障服务新能力。建设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的统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加强人社、民政、卫计等部门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实现各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市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有效衔接,促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保障、法律服务等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形成统一规范的信息化业务管理、公共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体系。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实现12333电话咨询、社区自助服务一体机和网上办事大厅多渠道办理业务,有效提升人社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异地社保、异地结算和异地接续,异地就诊和医保费用跨省市即时结算。

专栏九 “互联网+惠民服务”工程
1.智慧教育。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全覆盖;创新教学资源的供给模式,整合新媒体出版机构和教材教辅优质资源,构建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覆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电子书包、互联网阅卷、O2O教育培训、智能校园等功能服务,打造“教育触手可及、学习无处不在”的“智慧校园”。加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推进省内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在原中央苏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区学校开设高中远程直播30所,初中录播150所。
2.智慧医疗。全面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益民服务,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信息共享、有效协同。提升健康信息服务和大数据应用能力,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到2020年,居民健康卡在全省发行总数突破1000万张。
3.智慧人社。建设省级人社数据中心,人社业务专网覆盖各级人社机构、定点医院、定点药店和合作银行,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延伸,实现12333电话咨询、手机APP平台、社区自助服务一体机和网上办事大厅多渠道办理业务。建设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对全省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异地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对接全国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实现异地就医跨省市即时结算业务普遍开展。到2020年,发放累计社会保障卡4088万张。
4.智慧养老。实施“互联网+养老”计划,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依托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发展社区经济,在养老、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以社区为基础,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到2020年,建立全省统一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各设区市至少建立1个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建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养老示范项目25个,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网络为支撑、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5.“法治江西”。以“互联网+警务”应用为牵引,进一步优化完善省、市两级公安网上办事大厅,落实户籍、出入境、消防和交通管理等便民惠民措施,优化整合“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车管所”等公安网络服务平台,构建全省互联互通、一网通行的网上办事服务体系,打造全覆盖的网上“民生警务云”。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网上平台,整合全省司法服务资源,结合12348 法律服务专线平台,打造全省统一的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实现网上找律师、办公证、求法援、寻鉴定、要调解,为群众提供全面的网上法律服务。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推进法律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化解矛盾纠纷等信息平台建设,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到及时便利专业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到2020年,网上公共法律服务使用率超过60%,远程帮教会见覆盖率超过80%。
6.智慧旅游。实施“互联网+智慧旅游”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游客服务、景区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企业等方面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建设全省旅游数据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行业监管,提升景区经营公司、旅行社、旅游酒店等企业现代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需求,促进旅游进入触摸、定制、互动的智慧网络时代。到2020年,力争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10个,建设智慧景区30个,建成全省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及安全应急管理平台。
7.智慧交通。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行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的融合,通过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将服务性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运行状态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网上购票、智能停车等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促进出租汽车行业网络预约等定制交通健康发展。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全省交通运行监测应急处置体系和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实现"12328"服务监督电话系统全省覆盖,实现二级及以上客运站联网售票和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

(九)发展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围绕实现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繁荣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打造精神生活新常态的发展目标,大力开发文化信息资源,加快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网上传播,加强监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
1.大力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和网上传播。加快全省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信息化步伐,推进我省优秀新闻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传统大众文化资源、特色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网络化。推进高清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快速发展,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载体广泛应用,手机终端软件(APP)、微信、微博等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普惠民众。积极发展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健康有益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加强互联网应用和普及,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
2.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新业态发展。加快文化旅游、现代传媒、印装出版发行、文化娱乐及演艺、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动漫游戏、民俗节庆及会展、体育休闲健身等产业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水平和辐射能力,促进文化品牌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撑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提高文化产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媒体、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传媒、动漫游戏、网络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建立健全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公共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和一站式查档服务网络,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村(社区)入户,提高面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强互联网管理和内容治理,强化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倡导网络文明,强化网络道德约束,建立和完善网络行为规范,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切实维护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和文化信息安全,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专栏十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1.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实施文化传播工程,加强数字出版、广播影视、新兴媒体、网络平台等领域的建设,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实现全省广播电视户户通。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数字化传播;构建跨媒体移动社区,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以手机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传播为手段,催生文化消费方式变革。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公益性综合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农家书屋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全省各类数字图书数量达到1200TB(万兆)以上,数字档案的馆藏数量达到1000TB(万兆)以上。
2.文化产业升级数字化。加速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大力开发面向新闻出版、文化体育、健康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的数字内容产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富有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发展现代数字内容产业。以信息技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革新,大力发展动漫设计、广告创意、影视版权、数字出版、工业创意设计、新媒体与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提升软件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双向互动、融合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引导文化企业集聚,形成“互联网+”文化产业集聚带,实现产业整体升级转型。到2020年,力争打造5个“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孵化器,培育15家以上“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

(十)创新推动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
围绕实现电子商务跨越式发展,全面普及电子商务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发展目标,促进电子商务日益普及,推动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不断融合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电子商务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1.引导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行业电商,重点引导有色稀有金属、生物医药、陶瓷、家具、纺织服装、旅游等特色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以有色、稀有金属为主的国家级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开展铜、钨、稀土等资源类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打造全国性医药电子商务发展高地,聚集医药市场和企业共同开拓网上市场,鼓励第三方医药电商平台的发展;鼓励陶瓷企业开展全网营销,依托第三方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销售陶瓷艺术品、定制陶瓷、仿古陶瓷等个性化日用陶瓷产品; 鼓励服装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B2B、B2C等多种形式的内、外贸电子商务;支持借助第三方平台多渠道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健全跨境电商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
2.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建立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高效、快捷、便利新通道,推进涉农流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农资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建立连锁直营店、加盟店信息网络和农村配送网络,逐步实现网上订货、网下配送、网上结算。鼓励农村居民网上购物,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建立健全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市场信息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3.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促进物流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鼓励发展网订店取、智能取货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末端配送模式,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建设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规范发展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和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个人的投融资需求。支持金融企业与云计算技术提供商合作开展金融公共云服务,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支付体系,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加强电子商务标准建设,规范电子商务信息发布、信用服务、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纠纷处理等服务,推广电子发票、电子单据应用。

专栏十一 “互联网+电子商务”工程
1.行业电子商务。重点推动有色稀有金属、生物医药、陶瓷、家具、纺织服装、旅游休闲等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转型,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鼓励生产制造企业依托互联网面向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支持设备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融资租赁服务,鼓励中小微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按照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大力推广电子招标投标。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行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80%,培育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0家。
2.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进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和电商精准扶贫,益农信息社等电商模式覆盖全省85%以上的行政村。加快健全全省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体系,开展‘百县千站万点’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鼓励农业、供销、邮政及其他第三方平台企业资源参与农村电商发展,力争在全省建成100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地方特色馆、O2O体验馆等)、1000个乡镇电商服务中心(站)、1000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到2020年,全省农村电商普及率70%以上。
3.促进物流快递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加快依托互联网的通关申报、报关、报检三合一的电子口岸建设,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构建省级综合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平台,完善节点城市和线路布局,构建互通省际、下达市县、兼顾乡村的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形成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间的高效联动与协同。发展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第三方电商物流和仓储配送中心,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鼓励支持快递企业加强与社区便利店合作设立社区快递代收点。到2020年,力争打造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0个、物流产业集群50个、A级物流企业达150家。

(十一)全面提升大数据应用服务能力
围绕实现大数据产业化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催生大数据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目标,完成电信江西云基地的建设,政府数据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推动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的融合协同发展,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拓宽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发展空间。
1.加快各领域数据资源建设。加快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推进社保、就业、教育、健康、信用、工商、国土、气象、测绘、档案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政府等数据资源和平台设施,注重对现有数据中心及设备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构建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对政府数据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和宽带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加强对互联网重要数据资源的备份及保护。
2.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示范。开展政府和社会合作开发利用大数据试点,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开展大数据重大应用示范,在金融、税收、审计、统计、农业、能源、消费、投资、进出口、城乡建设、劳动就业、质量安全、节能减排、法律服务等领域实施一批行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构建覆盖教育、医疗、社保、民政、交通、旅游、公安、安监、气象、地震、测绘、档案等领域大数据应用体系,建立大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推进社会信息应用系统服务国家安全事业。依托全省统一的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信用江西”网站,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覆盖各级政府、各类别信用主体的基础信用信息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的一站式服务。
3.拓展大数据服务新业态。围绕大数据产业布局以大数据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鼓励企业建设大数据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控管中心,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优先在南昌和九江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支持南昌高新区和临空经济区等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和深加工,拓展大数据产业链,加速引进和培育大数据龙头骨干企业,逐步打造大数据产业集群,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优先建设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线上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提供科技服务、综合服务、商贸服务等优质资源,形成面向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实现应用、技术和产业协同快速发展。

专栏十二 大数据发展工程
1.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整合公安、人社、工商、税务、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信息资源,推进资源开发、开放与共享,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目录及数据采集、更新、管理、共享及业务协同运行机制。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政务数据中心体系。统筹发挥各部门已建数据中心的作用,严格控制部门新建数据中心。
2.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强化大数据产业基础建设,优先在南昌、九江、上饶、赣州等地合理布局大型数据中心,鼓励与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联合建设数据中心,或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实现数据中心绿色发展。建立完善大数据产业链,与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研发设计、终端制造、平台构建、应用服务等大数据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招商引资,积极引进10家国内领先的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培育50家大数据应用、服务和产品制造企业,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建立完善政产学研用联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链。
3.拓展大数据应用服务。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加快完善大数据产业链,组织大数据示范应用企业培育试点,发挥成功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以云计算为平台集中开放数据资源,吸引大数据应用企业开展数据资源应用开发,提升全省公共服务水平。

(十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可控机制
围绕实现网络信息安全可控发展,建立信息化发展保障新机制的发展目标,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护、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能力,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舆情研判能力,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保障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1.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网络信息安全地方性法规进程,依法完善监管措施。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和技术研究,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政府与企业网络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和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安全检查、安全通报等制度,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信息安全评估体系。切实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做好各级、各类信息化应用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应用安全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2.强化信息化应用的安全支撑。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提升重大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深化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和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和安全事件识别能力。开展安全监测和预警通报工作,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专栏十三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1.推动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政策法规建设,制定出台《江西省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江西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依法完善监管措施,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严厉监督管理掌握公众信息的单位,严防服务过程中泄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息,严厉打击以窃取、购买等方式非法获取和传播相关信息的犯罪活动。
2.提升网络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加快建设全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平台、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以及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测等平台,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漏洞发现和风险防范能力。依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监测预警平台、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等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重要网站进行监测预警和安全检查,对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分析研判和安全漏洞关联分析,切实增强网络安全预警和防御能力。改革创新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体制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专业测评队伍、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网络安全专家、网络安全应急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水平。
3.加快国产密码应用。按照国家密码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全省重要领域网络和信息系统密码保障体系,完善密码基础设施,提升密码管理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20年实现国产密码在全省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重要工业控制系统和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信息系统中的全面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推进机制
各级政府要把信息化发展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进一步理顺市、县信息化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制,形成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信息化协调推进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部省合作、区域合作和省市联动,加强与企业、园区、协会、行业组织、院校等各方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协作机制。积极发挥省信息化智库的作用,开展信息化基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增强信息化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探索建立信息化统计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倡导建立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二)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
针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逐步完善我省地方信息化规章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分类明确、相互衔接、满足需求的规范体系,重点制定信息化工程建设、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数据交换和共享、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急需的规范,建立和完善“智慧城市”、两化深度融合、区域信息化发展指数等信息化应用评价体系,提高信息化监测分析水平,加快建立科学、统一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
(三)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省级“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科技等重大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强对两化融合示范应用工程等的资金引导,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重点环节充分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深化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各类产业集聚区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产业集群发展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大社会领域信息化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民生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其他基础公共信息化项目建设,支持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协调发展。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切实用好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金融机构的投资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倾斜。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加大对民生领域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鼓励并促进企业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使企业成为信息化建设投资的主体。
(四)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
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合作与对外交流,为信息化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工作、生活环境。完善高级人才选拔任用、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政策,不断改善人才集聚的软硬件环境。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公益培训和商业培训相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人才培训。加强公务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开展农民信息化知识技术普及。组织形式多样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质。
(五)强化实施评估与监督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省各有关部门认真分解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横向互通、上下衔接的全省信息化规划实施体系,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示范应用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域信息化合作,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适时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总体要求,做好本地区和本领域的“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建立健全规划的分类实施、责任落实和监督评估机制,以实施重点工程为抓手,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对本地区、本领域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确保“十三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