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凸显IT的倍增作用
来源:计世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与“倍增作用”成功地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但是,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教育行业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作为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显著的、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在对于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上,还是在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上,各级政府、各级领导都在不断提高、不断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及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步显示出来。

凸显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

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再次表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有力推动作用。正像在企业、政府一样,当人们把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时,不仅带来了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高、节约劳力等直接的效益,而且引发了工作流程的改造和优化,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教育事业的功能和水平。这正是人们一再强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和“渗透作用”。

第一,各级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关注大大加强,投入不断增加。

“十五”期间,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正在进入一个实效逐步显示、作用开始发挥、步伐更加稳健、影响更加深入的新阶段。

回想起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某学校给了信息中心38万元,要他们建设校园网,现在看来这简直是笑话。今天,我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导把教育信息化与提高地区、部门、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联系起来。如果说前些年人们还在争论是否需要教育信息化的话,那么今天大家已经就此取得共识,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了。

第二,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教育信息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所构成的“天地合一”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进一步加强。CERNET不断升级扩容,通信基础条件获得重大改善,成为最大的应用网络,主干网络已通达全国36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大多数高校已经接入CERNET; 其主干网带宽和路由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卫星教育多媒体传输平台改造工程项目”的完成,实现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化改造,建成了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实现了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学校的多媒体课程可通过CERNET传送到中国教育电视台,而后通过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进行广播。该平台播送了多套教育电视节目、IP节目和语音节目,内容涉及教育政务信息、西部扶贫教育信息、中央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卫星英语课堂以及远程教育等各种信息,接收人群遍及城乡和边远地区。

第三,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化服务已经开始,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例如“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自2001年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已经立项建设的大学数字博物馆达18个,学科涵盖地质、考古、船舶、医药、美术、人文、建筑等多个领域,依托CERNET建立了相互连接的信息服务平台,一个资源丰富、信息共享的知识宝库正在形成。

同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称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也在继续开发,并且更加重视现有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重在建设分布式的教育资源库和信息共享交流平台。集中优秀基础和职称教育资源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站”已开通运行。此外,整合现有师范教育资源,建设统一平台的“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项目已经启动。

第四,顺应时代对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各级教育在教育内容的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十五”期间,我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在普通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工作; 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在初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部分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全国建立了一批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也取得了进展,每年有几千万中小学生接受各种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学正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单纯学习技术,转向更多地注重相关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第五,支持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化等环境建设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

和整个信息化建设事业一样,法制、标准等社会环境的建设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十五”期间,这方面的进步也是十分显著的。例如,教育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就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V1.0版》和《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着重对远程教育课件资源的制作和接口做了规定。另有10项拟发布的国家标准也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在继续制定标准的同时,2002年开始了标准测试实验室的建设和测试认证系统平台的开发工作。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还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已经制定和发布了13项标准。

第六,教育领域的电子政务建设也有了良好的开端,一批应用项目投入了使用,有效提高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办事效率和为群众服务的功能。

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务信息化方面,2002年7月就实现了教育部与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的网上信息交换。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利用CERNET的网络资源,建了设覆盖全国所有部属高校、省级教育厅、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会议开支。教育部会议中心已经建成,开通了部属高校、省级教育厅、计划单列市教育局等100多个单位。

2003年6月13日,为全国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正式开通,整合了主要高校毕业生的有关信息和各种单位的招聘启事,大大方便了毕业生和招生单位的双向选择和信息交流。

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在2002年高考录取期间,已经应用到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地区采用自行研制的系统,但可以提供系统之间的接口)的招生部门和所有普通高校。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实现了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部分实现了远程异地录取,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全面进入电子化档案流转的信息时代。

尚存诸多薄弱环节

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20年来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始。信息化的深远影响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显示出来,距离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我们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绝大数教育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教育信息化与学科建设、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没有紧密地结合起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发挥。在许多学科,特别是传统的基础学科中,如何切实地把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学科的教学科研有机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在提高教学的质量上发挥作用,真正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仍然是一个需要投入巨大力量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议题。

2.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还很不够,距离有效地共享还有很大的差距。网络的建立是必要的基础,但是当网络已经通到学校以后,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当前在教育资源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现象,“有路无货”或“缺乏好货”的现象仍然困扰着各级各类学校。

3.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学校和各类最终用户的要求。虽然“十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进步,但在服务和配套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 校园网络不断更新和升级的机制、“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校校通”的作用如何发挥等,这些都需要得到体制和资金的保证。我国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运营”的弊病,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上同样是十分普遍的,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4.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化归根到底是新一代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培养。无论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来看,还是从教育信息化来看,人才不足都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5.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些年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关注农村、西部地区、弱势群体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化方面,这个问题同样十分突出。现在得到普遍关注的“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农村的教育至今是一个薄弱环节,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只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见到效益,而没有考虑到农村和西部地区,那就不能称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