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晋
近日,在正在进行的东莞“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就“一门一网”和电子政务改革提出建议。如何实现从“让人跑腿”到“数据跑腿”?委员们认为可以引入社会和企业的技术力量,与政府进行优势互补,更需要政府在观念和治理模式上有所转变。
实体政务服务“用户体验”不佳,不少企业也感受颇深。有项目负责人表示,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跑多个部门提交20多份材料。相同的资料在一个部门提交过了,到其他部门还要再交一次,增加了工作难度和企业成本。
当前,黄江正全力建设莞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桥头堡,黄江的政务服务能力,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发展到何种程度。而以互联网+为概念的电子政务飞速发展,更是催促基层政府的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变革,为其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众所周知,“邻居”深圳的电子政务发展领先全国,如何更好地对接深圳,也是对黄江政务服务能力的考验。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是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及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环节,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便利群众办事创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政府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行公开透明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营商环境,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的重要举措。
2015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出台了《东莞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东莞市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多份指导性文件,先后与多家龙头型企业签署推进“互联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新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促进东莞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
具体到黄江,镇委书记叶锦锐表示,政府的服务是很重要的工作,服务有共性的服务,也有个性化的服务。共性的服务,每一个镇都差不多,但是黄江镇更注重优质高效。而在个性服务方面,会出台精准化服务措施,为企业提供“定制服务”。
如何做好政务服务,开好对症施策的“药方”?就要进一步推进便民服务,以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为重点突破口,结合省内外各地市先进经验,积极探索网络化社会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城市服务、网上办事大厅等互联网应用,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让市民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与此同时,也要转换思维,把“政府定项目”的思维方式向“企业想项目”的方式转换,进一步提升运用互联网思维,分级分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能力,并强化政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
从目前来看,东莞其他镇区在政务服务方面存在的短板与瓶颈,在黄江也或多或少有所体现。黄江还应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的优势,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政府成本。黄江镇曾出台产业提升竞争力“1+N”政策,镇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资助创新驱动配套等22个项目,引导企业提升“内功”。如何引导各类政策与资金落地,让个性服务更加出彩,形成政府、公众、企业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的政务服务新格局,仍需加油发力。
(原标题:黄江腾飞要插上互联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