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出台“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指南
据新华社1月12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要求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规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
《建设指南》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提出了优化网上政务服务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从四个方面明确了“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的具体要求。
一是业务支撑体系。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业务办理协同化、事项管理动态化,着力优化网上政务服务流程,深化并联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政务服务向乡(镇)、村(街道)延伸,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基础平台体系。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避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两张皮”。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平台互通、身份互信、证照互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实现异地办理、同城通办、就近办理。
三是关键保障技术体系。着眼统一用户认证、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电子印章等关键支撑技术,以及运行管理、安全保障等关键保障技术,深化政务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配套支撑体系。
四是评价考核体系。积极运用第三方评估手段组织开展政务服务评估评价,以评价考核为手段促进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 回顾2016年,“互联网+政务服务”打出组合拳
实际上,“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个概念在2016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就被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报告中说道,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之后,国务院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又相继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
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6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政务服务公开”,制定出台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实现由实体服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的转变。这一要求的提出确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目标。
4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发布的《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了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在试点地区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工作目标。这一方案对于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9月29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要到2020年底前,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便捷、更有效率。
· 评估报告:服务平台数量可观,质量仍需提升
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观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6年12月24日,在2016年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年会暨政务服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发布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从事项清单目录化、服务功能网络化、办事资源标准化、便民服务实用化、服务渠道便捷化五个维度对省级和地市级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估。
报告显示,全国已建立32个省级平台,32个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平台、301个地市级平台,其中包括政务服务网、政务服务中心网站,以及政府门户网站。但是,处于“卓越”阶段(五星级)的省级和地市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空缺,全国仅有上海、浙江和贵州3个服务平台处于“领先”阶段(四星级),多数平台尚处于“起步”或“发展”阶段。
据央广网报道,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具体问题,例如一些部门虽然把办事大厅搬到“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共享程度低。
· 简政放权,“互联网+政府服务”将迈入新阶段
步入2017年,“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随着新《建设指南》的出台而进入“2.0”时代。
据央广网报道,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认为,新《建设指南》针对目前各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建设体系标准,包含了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资源整合、注重开放与协同四个原则。涉及到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优化再造政务服务,二是融合升级平台渠道。“再造就是重造,重新给予各级政府电子政务新的生命力,其中大概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国务院的所有部门都要依托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第二,各级政府要整合本地区政府部门的资源和数据,加快建立统一的、权威的、一体化的互联网政务平台,才能给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建设一定要有规则、有标准,要避免重复建设。第三,已经拟单独建立的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尽快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前端进行整合,这是去年发现的重要问题。”王春辉分析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五位一体”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五大发展理念,政府职能转变是关键词之一。简政放权,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当头炮”,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表示,简政放权最大的特色便是使政府能够依托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政务能够更加便捷地服务于企业和群众。“政务公开是政府简政放权的窗口,是权力顺利简化运行的基石。”吴沈括认为,从政务公开到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对简政放权工作目标的逐渐深化,也是网络背景下政府如何转变职能角色、提高效能的探索路径。在他看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一号一窗一网”的工作目标,去除重复的信息、手续,无疑是实现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的目标,使群众感受政务便捷,守信者受惠于诚信行为的最佳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政务服务与互联网这一载体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构建起一整套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创业更顺畅,让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据人民网报道,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评价认为,“互联网+”加到了政府服务上,说明我国政府职能正不断向着服务型转变。“互联网+”进政府,一是体现了信息采集、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创意。二是‘互联网+政府服务’概念,体现了简政放权中放管结合的理念,让政府的服务功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