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对2016年第四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进行了通报。个别网站存在“应付差事”现象。(2月7日,新华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公众对政府透明度的要求,多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建设网站,作为履责平台。但有时,当民众点开“便民服务”栏目,结果不是显示“内容正在建设”,就是“无法打开该页面”,或者是“千篇一律的神回复”——你的问题正在研究,请耐心等,然而等待近半年,还是同样的回答;有的甚至是答非所问。这些为应付“任务”设立,内容长期不更新或不维护的政府官网大大损害了政府形象,降低政府网站的公信力,也损伤国人参政、议政的热情。
个别网站之所以出现“应付差事”现象,一方面,因为有一部分政府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义务与职责,由于缺乏这种意识,相关的负责人员将更新网站、公开信息当作一种包袱和麻烦,并以“不作为”的方式应付;更关键的原因是,有些单位不愿意公开。有些政府部门对于群众关心的信息,诸如财政预算、“三公”经费、重大项目实施状况等,采取“选择性”回答,甚至奉行“言多必失”的鸵鸟哲学,能少说就少说,能不说就不说,不愿接受监督,因此在一些重要栏目上,信息一直处于“零更新”状态。另外,也有一些政府部门缺乏专门负责更新的人才,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也未招录人员,导致网站一直沉寂。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笔者认为,让政府网站真正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桥梁,需打“组合拳”。一是制定更加具体的规定,形成相应的约束及处罚机制,给“僵尸网站”施压,督促信息的公开与及时更新;二是加强电子政务办公,让一切可以在网上办理的业务均设置相应平台;三是强网站的互动性,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机制,提高在线问答的效率,使政府能够通过网络问民生、聚民智、解民忧。
希望各地政府网站能祛除华而不实的外壳,回归便民服务的朴素本质,以强健的身躯,赢得群众的信心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