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培育产业创新动能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7-03-08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于近日召开了2017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2016年工作、部署2017年重点任务。
会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鸣波做产业和信息化工作报告,提出了2017年主要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与2016年持平,技改投资占比达到61%,开发区单位土地产出68亿元/平方公里;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增长10%以上,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5%;实施产业结构调整1000项,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1.5%;光纤入户率达62%,固定宽带用户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超16兆/秒。
聚焦创新转型
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两增”(各增1%、2.3%),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两减”(调整1176项、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获批“大数据国家综合试验区”,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开通运营,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落户……据记者了解,上海在过去的一年里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抓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对于2017年的重点工作计划,陈鸣波提出要注重“四个坚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坚持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智慧城市作为构建卓越城市的基础支撑,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
聚焦推动供需结构均衡,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制定实施新技术新模式促传统产业提升计划,统筹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改造、绿色制造等;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优化审批流程、聚焦重点项目,在严把安全、环保关的同时,为企业改扩建提供便利环境、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创新智能应用推广机制,支持智能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突破,鼓励生产制造、融资租赁、用户企业协同,建立联合应用、效益分享机制;聚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都市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应用示范生产线、工厂、基地建设。实施“三品”战略扩内需,将开拓内需市场、满足民生需求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实施“三品”战略,在全市应用推广一批品质消费、节能绿色、军民融合产品,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集中委内力量、联动各方,从财政激励、产品研发、市场应用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促进有效供给与市场需求相互匹配、协同共进。
聚焦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实现调整转型结合。主动减量加快调整,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协同绿色环保、综合治理工作,聚焦重点区域,调整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低端制造产能1000项,制定名单、落实责任、明确节点;减是为了给新兴产业、城市发展腾出空间,是为了更好地进。加快实现调转结合,依托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要素盘活平台,建立“压减”与“新增”对接机制,制定存量要素盘活政策;要尽早谋划腾出空间的发展规划、功能定位,促进边调整、边二次开发,加快新兴产业导入速度。推动园区转型提升,联动各区打造区域统筹招商平台,要全市动员部署,先试点推进、再总结复制,提升产业载体功能和园区产出效益;建立工业区科学评估引导、工业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加强工业用地、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政策,促进104、195、198区域联动管理。
聚焦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构建产业生态环境。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完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机制,梳理涉企政策、涉企税费,促进信息沟通、问题破解、市区协同,特别要努力降低项目审批等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搭建服务企业平台,参照“12345”市民服务热线模式,打造面向各类企业、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全市企业服务平台,探索清单式管理运作方式,逐步完善平台标准规范;集聚相关政策、投融资、信息化等资源,构建企业诉求“一口受理、协同办理”运作机制。统筹政企社会合作,加强整体研究、落实规划布局,在重大项目策划、重要平台建设、服务环境完善等方面,协同用好企业、专家、社会机构力量;梳理整合原有政策,加快推进落实智能制造、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等创新政策,建立符合新常态、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的“政策工具箱”。
落实“中国制造2025”
据记者了解,去年上海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形成了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良好政策体系,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的新型工业体系。
2017年,上海仍将坚持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充分发挥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加快结构优化、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并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便民惠民作用,加快深化应用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振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培育产业创新动能,对接科创中心建设,推动实施智能网联汽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创新专项工程,尽快发布工业强基目录和行动方案;培育“四新”经济,打造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卫星导航、工业设计等示范区,要抓紧拿出政策措施,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组织策划重大项目重要平台,发动全球资源、提升开放视野,实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领域产业引领性项目,谋划推进一批产业链合作、科研成果转化、新制度红利(自贸区)项目,新开工、在建和竣工投产项目要加快进度、早日见效;聚焦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等领域,分批推进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市区协力推进产业转型,落实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服务指导各区产业科学布局定位;聚焦郊区主战场(如金山节能环保、AMOLED),联合各区优化统筹属地资源,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对接集聚。
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拓展智慧应用,要聚焦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技术、应用模式等,深入渗透到新兴业态、传统产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要深化智慧社区、商圈、村庄、园区、新城等智慧城市新地标建设,打造便民公共服务统一平台,通过标准制定、试点示范、指南发布等,提升建设成效。优化基础支撑,实施网络优化工程,打造杨浦、虹口新型无线城区;启动大数据基础制度、电子政务云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试运行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本报记者侯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