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龙作天津“十一五”规划纲要报告(摘要)
来源:天津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

  戴相龙市长昨天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所作《关于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新世纪前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天津市委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胜利实现“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圆满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戴相龙说,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实现了全市人民多年的期盼,为天津发展提供了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665亿元,年均增长13.9%,是十个五年计划中增幅最高的。人均生产总值4300美元,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725.5亿元,年均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39亿元,年均增长19.4%,比“九五”时期提高8.8个百分点。全市各类工商企业总资产17900多亿元,其中净资产7100多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4倍和1.6倍。

  经济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工业增加值达到1921亿元,年均增长17%。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1.6%。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24.8%。服务业增加值1485亿元,年均增长11.4%。商品购销总额8300亿元,年均增长27.7%。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房地产等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渤海银行等7家全国性金融企业在津创立。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26.9%下降到5.3%。区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到70%。郊区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率达到46.5%,提高16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十五”期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80%以上完成公司制改革。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1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52%,提高16.9个百分点。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成为北方最大的产权交易市场。对经营性国有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调整完善了市对区县的财税管理体制,区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滨海新区经济实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说,“十五”期间,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年均增长32%。引进内资800亿元。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34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2.1倍。滨海新区生产总值预计1600亿元,年均增长19.7%。天津港货物吞吐量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准箱,比“九五”末分别增长1.5倍和1.8倍,来自天津以外的货物占70%以上。天津海关进出口总额819亿美元,其中外省市货物总值占54%。开发区连续8年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中名列第一。保税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位居全国保税区前列。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说,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修编上报了城市总体规划。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开工。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相当于“九五”末的全部通车里程。天津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竣工。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投资比“九五”时期增长1倍。海河综合开发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津滨轻轨投入运营,地铁一号线建成试通车,市区快速路通车120公里。城市道桥面积增长61%,新增地下管网7000公里。全面完成海河干流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天津被国家命名为节水型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全面实现,并通过国家验收和公示。完成了市区10条二级河道改造。环境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比例达到81.6%。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8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8平方米。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十五”期间,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实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三位。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会科学、文物保护、图书、档案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创造了天津体育史上的最好成绩。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639元和7202元,年均增长10.7%和10.5%。新增就业岗位91.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解决了部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享受大病医疗保险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展到8个区县。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8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8.6平方米。初步建立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制度。3年综合整修旧楼区1800多万平方米,65万户居民受益。免费为320万农民进行健康体检。解决了27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困难。交通、消防、安全生产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状况保持全国最好地区之一。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说,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广泛听取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意见。自觉接受各种监督,认真办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建议。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和提出一批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服务中心运行良好。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和行政复议中心已经竣工。廉政建设、行政监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扎实有效。“四五”普法成效明显。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二)“十一五”时期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部署,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全面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1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年均人口出生率10‰左右。累计新增就业140万人,其中城镇1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三)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重点工作。要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要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度开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经济新区,更好地服务于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规划建设七个功能区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统一规划产业和社会事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效应。要重点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海洋经济发展带,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生态城区和七个功能区,即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

  加快构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使新区的产业层次和研发能力处在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走出一条以高新技术引领、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的路子。

  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努力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使新区的国际中转功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天津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港区面积从3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调整优化货运结构,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参照国际枢纽港的功能,规划建设东疆保税港区。加快建设天津港到西部的骨干铁路和公路。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建成中国北方航空货运基地和客运干线机场。

  全面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区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区,使新区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南北两大生态保护区,建成官港森林公园等生态组团,构建海河下游、海岸带等若干生态廊道。建设开发区生态工业区和大港化工生态工业区。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保护近海环境。

  着力推进各项改革加强与周边省市交流合作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着力推进各项改革,使新区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依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探索自主技术创新和国际枢纽港的管理方式。深化金融改革,建成全国产业基金管理中心。加强新区管委会在制定规划、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职能,调动各个行政区和功能区的积极性。要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打好“服务牌”。积极为环渤海区域和我国北方地区提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服务。

  (四)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高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一编制城乡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协调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构建与中心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合理分工、人口合理分布的农村城镇体系。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继续执行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高水平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建设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形成30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形成100万辆生产能力;建设国际领先的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制造基地;建设我国重要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能源和环保产业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国际一流的纺织工业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位于前列的大型企业集团。2010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3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15%。

  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从我市实际出发,促进各个产业协调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要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互促进的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制造企业将供销业务从生产环节独立出来,组建大型物流集团和综合商社。全面提升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核心旅游品牌。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围绕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等10个重点领域及其46项优先发展技术,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制定科技投入、税收奖励、金融支持、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等政策规定,保障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

  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

  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12%、能耗降低15%以上的目标,能源消耗增长必须控制在8%左右,水资源消耗增长必须控制在1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25立方米,电力能耗弹性系数控制在1以下,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

  要加强节水节能节地三大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水资源;积极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积极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科学开发地热资源;严格土地管理,强化土地收购整理储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建设5个循环经济示范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本报讯戴相龙市长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提高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资本、技术、人才、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和各类独立公正的市场中介组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农村改革。

  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引资结构,提高引资质量。鼓励大公司、大财团在津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鼓励优势产业、重点商品和服务贸易扩大出口。建立国际贸易服务和保障体系,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5%。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