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目标和任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17-04-19

    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以来,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加强网信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提出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等重要论断,提出了信息主权和互联网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并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立场和观点。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 “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成网络强国”。“网络强国”战略正式提出。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历程和经验,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短板,进一步阐释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方面,网信事业理应先行一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互联网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作出全面部署。近年来,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成绩喜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信息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可以预见,随着网络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一、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国家力主电信企业降费提速,就是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在贯彻网信利民、为民的实践中,要特别注重补齐农村网信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发挥互联网在推进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要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提高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慢、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要积极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总之,我们大力发展网信事业,就是要适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和福祉。这一条必须始终不渝贯彻执行,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设良好网络生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建设良好网络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4·19”讲话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共享信息,网络交流与传播,必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网络空间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一样,网络空间的生态环境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希望看到网络空间清朗、生态环境优良、充满正能量、信息交流安全可靠。而当下的网络空间环境状况并不如人意,在某种程度上,生态恶化趋势仍未根本扭转。治理网络空间环境,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应尽之责。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打击、取缔网络犯罪,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新秩序。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网络理论传播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要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出去,丰富网上理论学术资源,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运用。与此同时,要自觉遵守网络传播的规则和纪律,切实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对错误思潮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不做“沉默的多数”。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切实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控。网络安全无小事,事关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和麻痹。确保网络安全,靠法律规范,靠制度约束,更要靠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其中,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一般是指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涉及国计民生行业的重要网络通信装备和信息管理系统。从2016年起,全国网络安全大检查的重点转移到关键基础设施上来。中国社会科学网是全球最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传播平台,其运维安全不可小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安全工作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统一高效的风险报告、处置机制,着力解决技术防范能力薄弱、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网安人员的配备和培训都要到位。要充分认识维护网络安全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各部门的相关人员更应恪尽职守,强化安全意识,严格制度措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确保万无一失。要确实加强网络安全检查,做到摸清家底,排查隐患,认清风险,及时整改。

四、积极实施“互联网+社会科学”计划,全面推进科研信息化。随着“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推进,科研信息化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科研信息化是指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与技术)创新科研手段与方法,为科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其科研信息化应该包括科研环境的信息化、科研手段的信息化、科研资料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科研人员的信息化等方面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转移到科研信息化上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家队,“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最高殿堂”、“国家高端智库”三个定位要求我们有一流的网络基础设施、高效可靠的科研信息化平台、及时更新的海量信息资源,用以保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地位、作用、职能相匹配。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并颁布了信息化建设的“十三五”规划,科研信息化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但真正把它落到实处,还须付出不懈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应调研并着手制定“互联网+社会科学”计划,作为科研强院的有效措施与保障,与创新工程同步推进,促进科研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科研生产力的提升。各科研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和科研需求,制定科研信息化的目标、路径和时间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向信息化方向挖潜、增效,信息化是科研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科研信息化实现之日,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腾飞之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