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类期刊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更新时间:2017-06-01

 


互联网,微信,微博等这些媒体遍及各行各业,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积极地利用这些媒介为自身行业服务,将难以跟上这种快节奏的时代步伐。2017 年国家文物局工作要点指出全面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文物考古工作中不容小觑的力量。那么,文物考古期刊,此类传播中华文明动态的传统载体,是否也应该积极响应这一态势,为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生力?

我国文物考古类期刊各具特色、种类繁多,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如国家级期刊有《文物》《考古》《考古学报》等;地方的有《东南文化》《中原文物》《华夏考古》等;也有东西部之分,东部的有《东南文化》,西部的有《敦煌研究》、《考古与文物》等;同时还有面向大众,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大众考古》。

浏览本文调查的12 本杂志,无论是杂志的封面设计,还是内容的排版,均较为完备,但普遍却存在一个通病——自身网站建设薄弱,查询期刊中的文章,尤其是较早的文章都要借助知网平台,虽然这种查询方式并不会对查询者带来太大影响,但是它给查询者带来一种缺乏直观性、一对一查询的态势。下面以四个方面来说明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是否拥有专属网站

从上面两张图表可知,在调查的12本杂志中仅有4本建有自己的专属网站,所占比例仅占33%。其中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像《文物》《考古》《考古学报》这三大杂志没有自己的专属网站,相比之下地方主办的杂志,如《东南文化》《农业考古》《敦煌研究》把自己的网站办得较有特点,尤其是《东南文化》,其官网在查询文章上毫不逊色于知网,不仅在网站首页设有快捷查询,让读者节省查询时间,而且还能让浏览者对该杂志的最新内容一目了然。该网站最大的特色是把创刊以来的所有期刊按年份整理在一起,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快速找到相应文章,并且还提供PDF 在线阅读和下载。让人深思的另一个现象是《大众考古》,它是一本面向大众,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大众文化期刊,它的官网相较于《东南文化》略有不足,但它从2013年创刊至今灵活运用网络传播、履行自己的创刊理念,值得同行期刊学习。

资料查询方式的多样化

从以上两张图表可以了解到,几乎12 本杂志都可以在知网进行查询,除了四本可在自己的专属官网查询外,还有7 本同样可以在中国考古网查询,所占比重也比较可观,同时还有两本在自己所属的考古所官网或博物院网站也能查到。毋庸置疑,知网上查询的资料不仅年代齐全,还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拥有自己专属官网的杂志也紧追知网的步伐,虽美中不足,但也十全九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考古官网,《考古》《考古学报》都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而中国考古网也同出一家。在其官网可以看到“期刊”这个小栏目下列有“考古”“考古学报”“其他考古学期刊”。点击前两个期刊,2005 年到现今的文章都按年份排列整齐,而点开“其他考古学期刊志”这一栏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各色期刊互相穿插,让人眼花缭乱,若是想找到有关杂志较早年份的文章则相对繁琐。

新媒体的运用

在这个微博、微信普及的时代,若是传统杂志能借助这种主流传播力量,让人们随时随地了解最新动态,那真的算是搭上了信息发展的动车,前景不容小觑。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12 本杂志,仅仅只有两本有微博,一本有博客,所占比例加起来只有25﹪,一半都不到。这说明微博、微信这些新兴的媒体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物考古类期刊如何为“互联网+中华文明”注入力量,关键还是要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因为,新媒体面对的是一代更有思想、更有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时时会更新自己的朋友圈,刷新自己的微博以了解所关注行业的动态。如果文物考古类杂志真正在这一行业发展起来,可能信息面会波及得更广,同时也为浏览者、查询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与国内外杂志网站的对比

在我国文物考古行业中影响力很大的国外期刊当属美国的Archaeology Magazine 和英国的Antiquity Journal。美国的Archaeology Magazine 是美国考古学机构创办的核心刊物,发表持续超过65 年,收录了世界各地同行业中最新、最顶级论文,每季度发行一本;与之相媲美的Antiq?uity Journal 由O.G.S.Crawford 于1927 年创办,是英国一本顶级的考古类刊物,已创办多年,现在为双月刊。这两本杂志的网站做得十分出彩,尤其是英国的AntiquityJournal,历年的所有杂志文章按年份整理得十分齐全,甚至创刊时的文章都可找到,并可直接下载,下载的文章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不清晰。相较于英国的AntiquityJournal,美国的Archaeology Magazine 在年份的整理上略有不足,但网站设置,文章浏览、下载,动态更新是国内杂志所比不了的。相比于国外,我们的文物考古类期刊或尚处幼年,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但正是因为年幼,我们在吸收新生事物上才更有动力。衷心希望国内专业期刊在信息化建设上能不断地进步,为读者提供方便, 也为“互联网+中华文明”助力。(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