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浙江探索和实践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杂志 更新时间:2017-06-21


[摘  要]    信息经济既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量、新形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正向迭代、协同效应和倍增发展。聚焦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发展个性化定制分布生产,催生服务型、协同式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这一划时代的变化,必将深刻改变国家间、地区间竞争力格局。

[关键词]    制造业;互联网;浙江

 

 一、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抢抓发展新机遇的需要

 浙江市场主体活、体制机制活,以占全国陆域面积的1%、人口的4%,创造了7%的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居各省首位。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浙江较早感受到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经济新常态。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在一些地区享受短期刺激政策红利之时,产业结构偏轻、外向度较高的浙江经济,承受了经济发展的持续压力。浙江企业最先感受到的是制造业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从而倒逼企业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效率提升抵消甚至超越成本上涨;市场需求不振特别是外需的长期低迷,暴露出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适应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再次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核心能力,形成新模式、新业态。面对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压力,省委、省政府的应对思路聚焦在了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上,打出了转型升级组合拳,提升产业层次发展七大万亿级产业。坚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探索提升两化融合的内涵和水平,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发挥信息经济特别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自身作为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双促进”作用。

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是企业有否内在需求和内生动力。如果说企业对政府决策无动于衷,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政府决策的现实合理性。从浙江的实践看,并不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问题,个中原因虽然有冒险、创新、求变等浙商基因的个性因素,但解决“动力”问题更具普遍性的共性经验,首先是外部压力问题,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强化倒逼,政府要有足够的定力,使市场的寒意、转型的压力充分传导到企业,甚至通过“五水共治”环保治理等手段强化倒逼,使思变、求变、谋变成为企业共识。其次是市场主体的体制机制,企业对市场信号和压力,有灵敏的嗅觉、快速而灵活的反应、不贪恋短期利益的激励导向。这两个方面虽然不是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直接手段,但是“动力”问题最为基础,其次才是更为直接的措施解决“能力”、“激励”问题,实践证明,源于市场的驱动比政府直接推动效果更好,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是催化剂,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信息经济既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量、新形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正向迭代、协同效应和倍增发展。浙江的信息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浙江省信息化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攀升。2015年信息化发展指数为95.89,位居上海、北京之后,已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三,各省区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从78.69上升到86.26和98.15,2015年跃居全国第二位。

孕育突破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内涵、方式和影响逐渐清晰,已经从学术界的探讨,演变为企业的行动(如美国通用电气牵头发展工业互联网)和主要国家的战略(如德国工业4.0、韩国制造业革新3.0等),聚焦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率,发展个性化定制分布生产,催生服务型、协同式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这一划时代的变化,必将深刻改变国家间、地区间竞争力格局。在此背景下,浙江就需要凭借推进“两化融合”的多年积累,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结合省情、企情,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实现“两化融合”的2.0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试点示范,抢抓发展新机遇。

 二、多措并举,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开展分类示范,加强标杆引领

一是抓重点领域的示范。建设和推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和典型经验,为企业提供模范案例。开展了7个专项行动,即机器换人、装备智能化开发、绿色安全制造、电商换市、云服务产业培训、骨干企业信息化提升和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机器换人专项,围绕生产线自动化改造、机联网、厂联网等形式,抓典型、树标杆,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组织实施支柱或特色行业的“机器换人”综合试点示范项目200多个,覆盖光通信、船舶、汽摩配、家具、电梯等几十个行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使得更多企业减少了疑虑、增强了信心、学习了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内在动力,甚至在一些地区实现了从单个企业到块状经济的连片发展。例如,横店东磁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引入全自动生产设备,每年节省人员开支3000多万元,不到两年就回收了投资,同时产品合格率增加了12%。通过此专项,浙江工业每年新增工业机器人超过一万台,在役机器人总量达到3.2万台,占全国在役机器人的15%,居全国第一位。重点制造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机联网率分别达到43.7%、27.8%。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13—2015年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了9.9%、9.4%、8.1%;另一方面带动了工业有效投资,2015年,以“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投资占限额以上工业投资的76.6%。

二是抓区域的试点示范。2013年,工信部批复浙江创建全国唯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在26个示范区开展示范。到2015年,26个示范区中有23个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实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杭州市滨江区、海宁市等14个地区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增长超过10,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明显,形成了地区间“比学赶帮”的局面,还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例如,新昌县(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介绍经验的唯一县级政府),主要采取的就是政府、信息化专业机构、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即方案提供商)、银行四方合作的PPP方式,政府出台支持政策、推荐龙头企业、予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信息化专业机构(主要是协会等专业化中介机构)走访调研并筛选工业信息工程公司(方案提供商);工业信息工程公司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提供智能制造提升方案;银行通过授信放款、融资租赁等提供服务和支持。

三是重视发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服务年活动,经信部门牵头,发动地方相关部门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在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举办专项服务活动或现场推广会,为全省数千家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和交流服务。开展走进企业专项活动,由第三方服务机构组织重点企业分行业到同行两化融合先进企业参观学习,特别针对2000家省级重点制造企业,组织企业老总和CIO走进省内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并走出省外、国外开展交流学习。加强培训学习,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团长的专题讲师团,到全省各地进行巡讲,省委组织部每年对各地政府领导、省级部门领导开展信息化培训。

(二)突出企业主体,开展技术攻关

一是重点研究院建在企业。“十二五”以来,实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重大瓶颈技术攻关和青年科学家培养“三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重点部署建设省级重点研究院,2012年至2015年先后部署建设209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主要布局在云工程和云服务、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大数据产业培育、专用软件、集成电路产业培育等领域。结合浙江现实条件和发展状况,将重点研究院建在企业,一方面旨在提高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使成果创造与成果转化天然地融为一体。

二是强化人才引进。把信息化应用人才团队纳入各级“千人计划”与“引才计划”,设立各类创业孵化器支持其创新创业。设立引才基地、建设“人才特区”、举办“清华学子浙江行”活动,强化人才引进与使用工作。出台政策,引导各高校尤其是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加强信息化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支持高校院所青年科研人员到企业研究院工作,支持企业研究院引进海外工程师。浙江人才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特别是重点企业研究院。目前,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共集聚各类研发人员约3.9万人,平均每家研发人员约187人。300人以上重点企业研究院达到34家。海康成视、华三通信、巨化集团、正泰电器等企业研究院研发人员数量均已在千人以上。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主体的强烈需求、灵活的体制机制,以及浙江人擅长办市场的特质,使得浙江的科技大市场风生水起,“网下”的科技大市场与网上技术市场真正形成了有形与无形、线上与线下、网上与网下互联、互动、互补的技术市场体系,并努力争创全国中心市场的地位。迄今为止,累计发布技术难题9万项,签约技术合同3.96万项,成交金额375亿元。

(三)主攻关键环节,打造产业生态

一是加快培育云工程和云服务产业。突破云计算与云存储、大数据、云服务操作系统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高效的云工程和云服务企业以提升云服务能力,推动云平台建设与应用模式的创新;培育云服务市场、营造网络市场环境、完善保障机制以持续优化市场环境。目前以阿里云、华数云为代表的17家云工程、云服务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已成为浙江省云计算产业的主力军。全省购买阿里云的企业累计已达5万家。

二是加快培育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懂互联网的不懂工业,懂工业的不懂互联网”的新两张皮问题,发展专业化的系统方案提供商至关重要。浙江分行业培育了18个系统方案提供商,同时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和短缺环节技术攻关,开展智能制造总体解决方案的研究,加快行业应用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例如,杭州哲达流程工业智慧能源服务研究院开发基于智慧能源的流程工业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为一批流程工业企业构建智慧能源云服务平台。同星制冷智慧能源站改造项目,经“无人值守+智慧能源站+智慧能源云平台”的改造,提高能源生产效率15%以上、降低单产能耗15%以上。同时,加快培育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省市县三级的企业信息化促进会、“两化”融合促进中心、CIO俱乐部等组织已达40余个,在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咨询服务、专业研究、交流合作、人才培训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三是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建设。固网宽带家庭普及率全国第一,移动宽带普及率全国第三,主要工业企业带宽超过100M。积极推进入侵检测、身份验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信息保密、云安全防护等安全技术产品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推进网络关键设备和专用产品的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测,开展对重要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检查。

(四)搭建平台载体,促进资源的集聚

一是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建制镇,其基础是特色产业,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发展创新开放的产业集群;其灵魂是创新,特别是均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业跨界融合,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一百个特色小镇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梦想小镇,专攻“众创空间”、O2O服务体系、“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是智慧与资本、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地,互联网创新创业企业的梦想家园。现在已经引进的孵化平台有15家,落户的项目有500多个,创客有4500多名,金融机构有176家。管理资本368亿元。

二是构建“互联网+”双创平台。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阿里巴巴牵头建设的云栖小镇,阿里主要开放了三个资源:世界级的设计和制造的能力,阿里云的计算与操作系统服务,阿里电商的营销资源。支持创客创业。自身就是平台公司的阿里,搭建的双创平台形成了强大的资源集结力,2016年的云栖大会,吸引了全国和27个国家(地区)的4万名创客,盛况空前。

三是积极构建“互联网+”高新区。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增强信息化应用的供给能力为目标,推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创建主攻方向明确的省级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在专业领域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四是充分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个世界级平台。进一步提升浙江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五)广泛组织发动,创新推动模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每年召开一次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有促进。成立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由省长任组长、分管省长任副组长。形成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的省市县三级联动体系,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

二是开展评估考核。从2012年开始,每年对11个设区市和99个县(市、区)进行信息化、区域两化融合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主要是集中在信息化发展水平、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信息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细化了12个具体指标进行考核。评估结果纳入省政府对各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分值权重,成为推动两化融合、信息经济等工作的有效抓手。

虽然浙江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只是初步的、局部的,还处于单项覆盖向综合集成过渡的阶段,还面临科技创新的短板。我们将加快营造产业新生态,重点突破新技术,大力发展新模式、新服务,全面完善新环境。不断拓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制造业的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