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城新区“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 更新时间:2017-07-17

导读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正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作出了部署。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些部署,推动湖南在加快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道上“蹄疾而步稳”?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目前我省共有省级及以上的新城新区93个。如何加快落实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湖南省发布的《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新城新区互联网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融合,使其成为全省深化改革的引擎?我们根据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新城新区“互联网+”创新驱动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我省新城新区“互联网+”创新驱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企业推动“互联网+”发展有困难。表现在:企业发展“互联网+”水平参差不齐,尽管个别大型企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处于行业的全国领先地位,大多中小微企业还处在互联网的基础应用和单项运用阶段,对于“互联网+”的内涵和内容不清楚;行业内企业合作机会缺乏。由于大小型企业之间没有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以及行业内存在标准差异,企业之间在“互联网+”合作方面不顺畅。

政府支持“互联网+”发展力度不足。表现在:政策法规支持不完善,政务服务支持和招商鼓励支持太少,尤其对于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与健康等支柱产业支持不够;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不到位,尽管电子政务中宣传板块、信息公开板块设置率达到100%,但办事板块的设置率不足50%,且已经设置的办事板块绝大多数具体内容缺失、后台运营管理缺位,只有31%的新城新区的官网有互动板块。

新城新区“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缓慢的原因

导致我省新城新区“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政策法规不健全。政策措施缺乏,人才政策太少,人才政策门槛过高。

互联网中高端人才缺乏。互联网人才分布不均,人才职业素养偏低。

“互联网+”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机会少,融资额度低,融资成本高。

科研创新能力不强。体现科技创新能力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低,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1%和45%左右。

推进湖南新城新区“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的建议

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发展后盾。适时制订《湖南新城新区加快推进“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明确系统规划、发展战略,加快制定一系列“互联网+”专题政策法规,为新城新区提供“互联网+”工作指南,为企业的互联网化生产经营提供思路、原则和行动指南;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法规,提升整体薪资待遇水平,提高政策对人才培养的驱动力,突出技术与能力的培训,加大对员工福利待遇的保障;制定知识产权法规,保护企业的智力成果。完善专利、商标、著作等法规规定,明确侵权行为的惩处措施。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奖,对于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的企业、个人按照相应政策予以奖励。

做好宣传推广,引领发展方向。召开以“互联网+”为主题的系列专项会议,讲解“互联网+”的特质、明确“互联网+”的步骤、通报“互联网+”的具体进程;在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园区、高等学校等地举办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政府公务员、驻区(城)机构、镇(街道)全体班子成员和企业领导等;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互联网+”政策趋势,普及“互联网+”基础知识,形成人人熟知“互联网+”的局面。

创新融资方式,减少发展阻力。促进融资机构多元化,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改变对互联网公司传统授信条件,提高对互联网公司授信额度,加大对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信贷支持。

注重人才培养,增加发展动力。鼓励校企合作,在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本地985高校相关专业中设置与企业需求一致的课程,通过系统教育、定期培训,培养本地企业急需的人才;推动“互联网+智库”建设,聘请“互联网+”领域的优秀专家对企业进行理念和技术推广,鼓励教育机构开展针对互联网人才的短期培训,加强产学研合作。

完善政务服务,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完善的政务网站,加快建设宣传、信息公开、办事和互动 “四块合一”的政务网站,完善板块内容,加强后台监管;推进政府服务网络化,构建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网上统一办事服务平台,减少个人和企业数据的重复填报,实现完全的网上办事服务;建立统一的政务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向集约化建设模式和云服务模式转变,为政府管理提供计算、网络、资源的共享,打破政府部门条块分割、层级限制。

(本文为湖南省智库专项委托课题,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