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智慧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7-07-26

淄政办发〔2017〕1号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淄博市智慧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淄博市智慧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5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淄博市智慧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前言
    智慧服务业是以创造、应用和消费智慧为主线,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信息和知识为价值生产的投入要素,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模式变革,增强服务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形成的以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服务业发展新形态。它是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和升级延续,既包括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催生的各类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智慧服务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服务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是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快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工业强市的战略选择,是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建设生态淄博、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创业创新、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旨在确定“十三五”时期淄博市智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发展方向、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市智慧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编制智慧服务业各领域行业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支撑条件
   “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突出载体建设,大力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的重要作用,网络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智慧服务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十二五”以来,全市服务业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内部结构日趋优化,发展后劲日益增强,社会贡献不断提高,为全市智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756.53亿元,比2010年增长76.6%;服务业占比达到42.5%,比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完成1101.3亿元,比2010年增长8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49.7亿元,比2010年增长93.9%,年均增长13.9%。
   (二)服务业贡献率明显提高。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9%,比2011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127.76亿元,比2010年增长62.6%;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95.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2.5%,比2010年增加5.5万人。
   (三)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28.99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2%,比2010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全市完成现代服务业投资827.97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5.18%,比2010年提高9.51个百分点;完成生产性服务业投资297.51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投资的比重达到32.1%,比2010年提高15.9个百分点。
   二、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智慧服务业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服务业与信息技术加速融合,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商贸流通等智慧服务业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一)物流与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入。2015年,全市实现物流总额1.59万亿元,物流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建成了山东海旺达、中外运弘志物流、依厂物流等一批优质物流信息平台。海旺达首创国内O2O模式大宗货物供应链水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内陆地区“无船做海运,无水做码头”;新星集团投资组建新星网上商城,打造覆盖全省的消费品物流网络;依厂物流独创“电子围栏”技术,搭建GPS“天眼”护航物流体系,对千余辆危化品运输车辆实现了全方位的运行安全监控。作为省级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截至2015年底,建成1个城市共同配送公共信息平台、2个商贸物流分拨中心、3个配送中心和700余个末端网点。
   (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5年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055亿元,同比增长24.26%;实现网络零售额155亿元,同比增长37.1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达到9%;本地电商服务企业超过100家,其中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家,市级电子商务领军企业37家;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化,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80%;本地电商平台加快崛起,全市各类电商平台超过120个,初步形成了以优势行业电商平台为重点、以特色产业电商平台为支撑、以消费类电商平台为补充的多层次发展格局。
   (三)商贸流通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涌现出了以新星集团、淄博商厦、联华超市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零售企业,以淄博饭店、知味斋、清梅居等为代表的餐饮O2O企业,以阳光大姐、山东千喜等为代表的在线家政企业。
   (四)互联网金融初见成效。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全力打造专业化的“齐鑫投”和“红牛金福”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投融资服务。
   (五)智慧社区建设提速。淄川区选取多个试点搭建“三维数字”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博山区已有17个城市社区建成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临淄区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智慧社区试点区县。
   三、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智慧服务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十二五”以来,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全市6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5.4%,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着力培育和发展的53个市级服务业重点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到30%左右。智慧服务业园区发展迅速,全市已建和在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创业园、孵化中心等各类园区10余个,其中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1家、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3家,黄河三角洲电商产业园、齐鲁电商谷、新材料电商基地、张店区电商产业园和方达电商产业园等园区运营日趋成熟,为促进电商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此外,高新区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淄博保税物流中心、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淄博新区商务金融区、1954陶瓷文化产业园、山东齐赛动漫创意产业园、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高端、新兴服务产业聚集区也日趋发展壮大。
   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智慧服务业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智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在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3〕25号文件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淄政发〔2013〕44号)和《淄博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发展任务分工方案》(淄政办字〔2014〕10号)等;在促进服务业重点领域转型升级方面,先后出台了《淄博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5-2020年)》(淄政办字〔2016〕34号)、《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淄政发〔2015〕13号)、《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淄政办发〔2015〕40号)等;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淄政发〔2013〕42号)、《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淄政发〔2014〕11号)、《关于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淄政办发〔2016〕3号)等。
   五、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智慧服务业基础支撑逐步夯实
   “十二五”期间,全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具备了支撑智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130.24亿元,比2010年增长44.1%;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17.93亿元,比2010年增长95.8%。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具备了支撑智慧服务业扩张发展的空间条件。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水平明显提高,引领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次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协调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具备了支撑智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网络基础条件。截至2016年6月,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920G,全市城市家庭20M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农村家庭4M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95%,实现村村通光缆;主城区、各区县城区及所有高铁路段均已实现4G全覆盖,4G定点测试速率达到100Mbps。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智慧服务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既要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给智慧服务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国家、省市大力支持智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以及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给智慧服务业发展提供的良好基础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市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结构有待优化、主体市场规模偏小等问题,以及周边城市智慧服务业发展竞争激烈等严峻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建设“鲁中智慧服务业示范城市”为目标,以打造鲁中商贸中心、鲁中智慧物流综合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着力点,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坚持新型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智慧化改造并举,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点突破智慧物流、工业设计、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智慧化发展,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服务优质、产业高端、融合共享的新型智慧服务业体系,为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生态淄博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平台支撑,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以智慧应用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服务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我市服务业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结合我市物流、金融、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应用,优先发展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智慧文化创意、智慧旅游等智慧服务业,形成智慧服务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局面。
   (三)整合资源,集聚发展。大力强化集聚发展理念,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促进智慧服务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质量效益。重点打造一批高端、新兴的智慧服务业产业园区,加强对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智慧服务业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四)开放合作,共赢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两区一圈一带”等国家、省区域战略,瞄准智慧服务业发展主流趋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构建智慧服务业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
   (五)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相互渗透交叉,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无障碍流动,推动智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间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结合实际,突出抓好重点特色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坚持产城融合,大力推进智慧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六)品牌塑造,高端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重点围绕智慧物流、智慧工业设计、互联网金融、智慧商贸流通、智慧文化旅游等领域,积极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慧服务业知名品牌,带动引领服务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互联网与我市服务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全市服务业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我市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智慧服务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全市服务业占比达到50%左右,现代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5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52%左右。互联网助力鲁中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代服务业次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基本建成鲁中商贸中心、鲁中智慧物流综合枢纽、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设计之都、创意之城。
   (二)具体目标
   ——智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显著增加。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智慧工业设计等智慧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成长,互联网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型服务业企业大量涌现。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0%以上;互联网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60亿元。
   ——智慧生活性服务业效益明显提升。智慧商贸流通、智慧文化旅游、智慧社区服务、智慧文化创意等智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崛起,适应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氛围逐渐形成,体验式消费、远程服务、在线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快速普及,线上线下服务对接更为紧密,信息消费规模显著增加,全市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智慧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高。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更加广泛、便捷,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公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力争到2020年,区域卫生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80%,人人拥有电子健康档案;智慧社区覆盖率超过30%;政府网上公共服务全面普及,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第三章立足优势,发展壮大智慧生产性服务业
   发挥我市工业基础优势,围绕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工业强市目标,大力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应用,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智慧工业设计等智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推进智慧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与融合,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
   一、智慧物流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北斗定位、GPS、信息融合共享等技术手段,按照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要求,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多业联动,以信息化促进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高端发展,助力建设立足鲁中、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物流强市。到2020年,互联网推动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效,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60亿元。
   (一)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规划物流产业聚集发展区域,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以互联网为牵引,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多元合作、规范运行管理、促进物流业高端发展。加快实施物流业转型升级工程,大力支持公铁水多式联运、无车承运、甩挂运输、冷链物流、城乡配送等先进组织方式,鼓励集采配一体化、国际分拨、跨境经营等新型运作模式,引导快速物流、专线物流等向园区集中,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持续壮大产业主体,加强资源整合、鼓励兼并重组。依托传化金泰公路港、远成物流园建设物流小镇,打造高端物流装备制造园区,培育壮大鲁中家具物流中心,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大力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创新发展供应链“第四方物流”。
   (二)搭建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依托传化金泰公路港优势,整合张店及周边公路物流资源,建设集供需信息、车辆调度、信息交易、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功能于一体的“公路港”物流平台;二是以淄博车务段、正本物流、云鸟物流合作为基础,整合铁路运力资源,建设集铁公海联运、仓储、装卸、金融、保险、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铁路物流平台;三是以海旺达物流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船讯网”物流资源,建设大宗货物供应链水运管理服务平台,促进跨行业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多式联运发展,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有效结合。
   (三)构建智慧物流资源中心
   依托石化、陶瓷等产业优势,支持骨干物流企业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环节的物流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智能物流基地和智慧物流资源中心。重点打造石化交易物流信息中心、陶瓷交易物流信息中心、卓创物联网物流信息中心和隆众资讯物流信息中心,实现物流全产业链的信息交流、数据共享、业务联动,并与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有机衔接和融合。支持物流企业借助第三方应用程序(APP)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APP,推动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及数据共享。
   (四)建设完善智慧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推进国家级物流标准化试点和省级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建设,积极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围绕标准化托盘(周转箱)循环共用为目标的仓储及设施设备、运输车辆、物流(托盘)平台、配送网络等升级改造和应用配套,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促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推动物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与联网监控,运用北斗导航、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仓储体系、配送系统和双向追溯系统,实现对运输工具和配送货物的实时跟踪和在线、可视管理。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促进与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网点信息精准对接,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快递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服务模式变革,加快向综合性快递物流运营商转型。支持物流(快递)配送站、智能快件箱等配送末端网点建设,鼓励物流企业、配送企业与社区服务机构、农村商业网点广泛合作,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
   鼓励物流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支持企业利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感知技术,建设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提升对物品拣选、传送、识别等的自动化水平。支持骨干企业对物流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综合集成,推动物流追踪与物资管理、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无人搬运与智能码垛等新技术应用,建成若干个仓储自动化程度高、货物物流对接能力强的物流和仓储服务平台,重点推进淄博保税物流中心、鲁中煤炭储备物流中心、依厂物流园等智能仓储配送设施建设,引导园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管理运营水平,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二、电子商务
   利用智能配送、移动支付、大数据挖掘、云计算安全等信息技术手段,立足本地产业优势,加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深化普及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健全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不断催生新兴服务业态,力争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00亿元以上,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0%以上,将我市建设成为电子商务大市。
   (一)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
   依托化工、机械、纺织、陶瓷等优势产业,鼓励大型行业龙头企业剥离电子商务业务进行专业化运营,着力培育发展大型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或专业化行业、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带动行业电子商务发展。突出抓好美旗石化等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增强我市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实施电子商务创新示范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专业电商园区,引导电子商务产业链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支持新星电子商城、商赢网、乐物网、新商机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360搜索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龙头企业。
   (二)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
   鼓励中小微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内部管理、产品体验、市场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提升整体竞争力。鼓励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实体商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商业模式。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支持农产品企业与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城市社区开展合作,打造“基地+城市社区”的鲜活农产品直配模式;推动建立农产品追溯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产品采购、加工、存储、流通、分销、零售等各环节信息的正向可跟踪、逆向可追溯;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网上交易,引导本地特色、优质农产品通过“淘宝村”“淘宝镇”等网络营销模式扩大交易规模。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依托阿里巴巴、一达通等企业,打造“互联网+外贸”新平台;依托淄博保税物流中心,规划建设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提供通关、物流、人才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三)健全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构建以物流信息和物流设施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电子支付服务,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构建多元化电子支付体系。支持“山东城联一卡通”构建集社会保障、公共管理、消费支付、身份认证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发票试点,推广电子合同、电子签章。加强电子商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提供信用保障。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和售后服务质量检测机制,鼓励开展商品流通全流程追溯和查询服务。实施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培育工程,组建淄博电子商务发展联盟,形成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互利共赢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条和生态体系。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运营服务和服务外包企业,挖掘淄博电子商务发展潜力。
   (四)创新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
   支持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网营销、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积极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的更加个性化、实时化、精准化的移动电子商务。
   三、信息服务
   加快建设智慧淄博,大力强化载体支撑,持续推进信息服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的资讯服务、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信息服务业。
   (一)创新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
   围绕资讯服务、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和领域,创新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动漫设计和数字内容产业,推动软件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业,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积极扶持发展物联网服务、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等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升传统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合一”。
   (二)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
   鼓励制造业发展服务外包业务,推动软件服务外包,重点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扶持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推动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外包,促进服务外包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积极规划建设信息服务外包集聚区,加快张店区“智慧楼宇”项目、高新区“两岸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创新园”建设步伐,吸引更多国内、国际一流软件信息服务企业落户淄博。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业务,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信息服务
   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为载体,突出抓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建设,以化工、医药、纺织、陶瓷、建材等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全流程的综合集成应用,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企业发展在线定制、O2O等创新模式,鼓励卓创资讯等骨干企业建立“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
   (四)强化信息服务载体支撑
   加快推进科技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与发展,促进重点信息服务园区做大做强。大力实施信息服务重点项目带动,培植发展一批信息服务骨干企业。强化与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等高校产学研合作,推进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建设。
   四、科技服务
   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机交互等网络信息技术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融合应用,建设智慧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优化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淄博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信息中心、孵化器、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推动以互联网思维和合同科研等方式,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开发。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交易机构运用互联网手段,重点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建设一批集研发、试验、检测、中试、产业化示范、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公共服务云平台。依托本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资源,鼓励发展在线检验检测,打造基于B2B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交易平台。依托科技信息网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高效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一系列科技信息资源库,逐步推动科研数据库向全社会开放。
   (二)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深入推进产学研联合,带动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依托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淄博市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与大型网上技术交易机构合作,汇聚政、产、学、研、介、金各方资源,建成集成化、平台化、市场化、互联网化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评估、转让、许可、并购、集成、联合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服务,重点对应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产业提供技术转移、专业科技咨询等服务。
   (三)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平台
   继续推进“C.D.Cafe”“冠普众创空间”等众创空间建设,鼓励科研院所、技术交易机构、大型企业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创新创业模式。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投资运营创业梦工场、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市内高校建设主要服务于本校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或园区,支持山东理工大学成立创业学院。支持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在我市建设智能家居、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主题孵化器,根据其孵化企业(项目)数量和孵化成效给予一定奖励。积极发展围绕智慧服务业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创新型信贷金融服务和创新型孵化服务,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
   五、互联网金融
   以淄博新区金融集聚区为依托,大力强化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的区域性融资中心功能,鼓励吸引更多知名金融机构入驻发展,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手段,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促进金融服务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集聚、规范发展,形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全力建设具有融资中心功能的金融集聚区
   加快淄博新区金融集聚区建设步伐,为金融保险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载体支撑。规范、提高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发展水平,吸引更多省内外企业到中心展示、交易、挂牌,加快建设全省性的股权交易市场,真正建成区域性融资中心。依托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鼓励建设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促进互联网金融机构股权、债权和其他资产的有效流动,构建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直接融资。
   (二)健全完善地方金融体系
   继续支持齐商银行加快发展,优化股本结构,充实资金实力。组建淄博市金融控股集团,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各类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发展,促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支持发展消费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序发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规范发展融资担保、典当等中介类金融机构,壮大发展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直接投资类金融机构。增强保险公司发展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保险机构。积极推行资产证券化,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挖掘信贷增长潜力。
   (三)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
   支持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担保、小贷等传统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发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众筹融资、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信贷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支持中国太平洋保险淄博电销中心等保险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保险业销售渠道和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利用淄博新区金融后台资源集聚优势,培育和引进一批P2P、第三方支付、电商金融及金融互联网服务机构。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与移动运营商等机构合作,延伸互联网金融服务终端,提高产业覆盖深度和广度。
   (四)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鼓励支持驻淄金融机构扩大对我市的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强化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的金融服务支持。支持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有条件的金融机构,着重围绕互联网、信息通信、文化创意、生物制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企业或项目,发起设立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试点平台,开展省级互联网私募股权融资交易试点。
   (五)健全完善金融业监管体系
   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探索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探索建立金融行业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第三方监测评估机制,强化对企业金融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保护。整顿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完善金融执法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六、智慧工业设计
   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产业,通过智能化的人机交互、协同、决策和执行,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助力打造综合设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设计能力国内领先、服务山东、面向全国的“设计之城、创意之都”。
   (一)重点突破优势产业设计创新攻关
   依托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立足我市产业结构,着眼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设计机构,重点围绕氟硅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软件动漫、陶瓷琉璃、纺织家居等行业和领域,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各环节的应用,加强新型原材料、关键工艺、核心技术、共性环节、外观设计、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的设计创新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建立健全创新体系
   成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淄博陶瓷学院,建设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建2家国家级、2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形成“一院辐射、一园集聚、一校引领、区域联动”的工业设计发展格局。推动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校、设计机构加强设计创新合作,形成纵横结合的协同设计创新体系。
   (三)推动网络化协同设计
   加强产业链协作,围绕重点行业和领域,鼓励淄博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与工业设计中心向社会开放研发设计、实验测试等资源,发展网络协同研发设计,提高企业间协同设计、协同制造能力。鼓励发展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个性化设计、协同设计、众包设计等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个性化产品云设计,建设“设计众包”协同平台。支持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进行技术趋势、市场需求、企业运营等大数据分析,为制造企业拓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促进创意设计外向发展,推广“孵化+创投”模式,创新工业设计商业模式。
   (四)健全完善智慧工业设计服务体系
   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资源,积极向材料应用、外观设计和品牌营销延伸拉长,建设工业设计中心。面向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加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推广云服务模式,为工业设计提供人才选育、产权保护、技术支持、品牌推广等服务,提高工业设计公共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剥离内部设计机构,创办独立经营、服务社会的工业设计企业。
   七、智慧商务服务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重点发展会计、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公证等法律类,咨询、评估等咨询类,职介、经纪等经纪类和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等商务服务业,不断促进商务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商务服务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创新商务服务模式,不断促进商务服务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一)加强商务服务载体建设
   充分运用智能电网、智能监控、“四节一环保”等先进技术手段,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化、现代化、智能化商务楼宇,吸引商务服务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广泛吸引各类企业总部、区域总部、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驻淄发展。推动发展会展经济,进一步完善会展设施,加强会展机构培育和引进,打造知名会展品牌。
   (二)着力培育壮大商务服务市场规模
   加大对本土商务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人才汇集、实力雄厚、知名度较高的本土商务服务企业和品牌;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商务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法律服务、策划设计等,带动提升我市商务服务发展层次。充分发挥商务服务市场经济“黏合剂”“润滑剂”的独特作用,突出市场化导向,强化社会化服务功能,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促进商务服务智慧化发展
   支持发展面向企业的网店代运营、网络推广、信用认证、在线管理咨询、在线培训等智慧商务服务,为传统企业“触网”转型升级提供专业支撑。鼓励会展服务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会展商业模式,推动线上虚拟展会与线下实体展会互动经营、融合发展,引导陶博会、新材料技术论坛、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等展览会举办网上会展,提高会展服务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打造淄博城市新名片。
   (四)加强商务服务规范管理
   充分发挥商务服务各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作用,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商务服务自律管理,促进商务服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八、智慧节能环保
   立足我市节能减排和环保压力大的实际,加快培育一批以节能服务、污染治理服务和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为重点,集技术研发、综合利用、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积极推进智能传感、射频识别、遥感监测、智能电网、用能监测和诊断、能源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广泛应用,围绕化工、冶金、能源、造纸、制药等工业领域,培育发展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智慧环保、废弃物在线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智慧节能环保新业态,助力打造生态淄博、宜居城市。
   (一)突破发展重点领域
   围绕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鼓励发展集系统设计、设备配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于一体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综合治理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二)大力发展智慧环保
   围绕化工、建材、冶金、造纸等重点排污行业,鼓励节能环保企业提供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同步开展环境质量在线监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应急指挥、环境影响评估等信息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保护监管平台和环境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共享各类环境监管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的分析利用。逐步推动环境质量检测、污染源监控等非涉密环保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持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环保数据的商业价值,形成新的增值服务。
   (三)提升碳排放交易智慧化水平
   积极推进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市场交易,探索节能量交易等市场化节能机制。支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先行先试,建设循环经济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企业节能低碳成果在线展示和推广,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针对性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引入互联网技术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实时掌握节能项目进展,降低企业项目运营风险,保障节能收益。
   (四)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智慧化水平
   规范引导化工、建材、冶金、造纸、能源等企业协同开展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建立在线交易市场。培育发展一批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加快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创新回收模式,推动废旧资源回收向线上回收线下物流融合发展转型。加强废旧汽车及零部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信息管理,逐步建立市级信息服务网络。
                                               第四章消费引领,优化提升智慧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消费升级为动力,优化提升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社区服务、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购物、娱乐、旅游等网络消费模式,发展房屋短租、拼车、家政等共享经济新业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生活服务需求。
   一、智慧商贸流通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服务内容和商业模式,加快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形成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智慧商贸流通体系,助力打造鲁中区域性商贸中心。
   (一)做大做强批发业
   立足我市服装、建材、陶瓷、家具、化工、家居、轻工、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的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鼓励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创新发展集中采购、展览展示、咨询服务、品牌营销、产品设计等新兴业态,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转型。依托传统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网上交易,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探索建立淄博商贸流通与电子商务价格指数体系,增强我市大宗商品市场和专业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全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智能物流园区转型,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流通效率。
   (二)优化升级零售业
   推动新星集团、淄博商厦、联华超市等大型商贸企业开设网上商城,开展网络批发零售业务,加快我市电子商务与传统商贸流通企业的融合,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扶持培育新星网上商城等线上交易与线下本地化服务相结合的网络零售平台发展。支持专业化网络零售企业,建设销售特定商品或针对特定消费人群的专业网络零售平台,促进网上网下互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鼓励有条件的零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不断丰富消费体验,由商品销售为主转向“商品+服务”并重。
   (三)创新发展住宿餐饮业
   积极推动住宿餐饮业向集约化、特色化、信息化和多元化发展。鼓励住宿餐饮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住宿餐饮实体店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或与网络服务平台深入合作,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促进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餐饮企业突出地域特色,推进鲁菜传承创新,打造鲁菜文化品牌;以满足大众化消费为重点,鼓励餐饮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在线订餐、网络团购、外卖配送、厨师上门等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住宿企业依托网点优势,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建立直销体系,创新营销模式,促进转型升级。
   二、智慧文化旅游
   突出“齐风陶韵、生态淄博”特色,以建设“智慧景区”为突破口,广泛运用智能监控、GIS、北斗定位、移动互联网、旅游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旅游服务和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尽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发展成支柱产业,将我市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
   (一)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扩大全市重点景区全天候现场视频监控覆盖范围,提高监控运行质量,加快部署无线网络、信息导览等便民设备,在重点景区设立旅游信息互动终端,为游客提供一体化、个性化、全方位、多角度无缝接入服务。鼓励齐山风景区、潭溪山景区、周村古商城、中国陶瓷展览馆等热点景区,建设部署智能定位、智能监控、电子门票、电子地图、电子导游、电子支付、智能导购、手机客户端等系统,提升景区智能化运营管理水平。鼓励旅行社广泛应用旅游车辆GPS管理、行程报备、导游助手、合同管理等系统,鼓励酒店企业广泛应用智能管理、智能客房、智能安防、智能租车等系统,提升涉旅企业的内部管理智慧化和业务经营智慧化水平。
   (二)构建旅游网络营销新模式
   大力强化市场营销推介,立足我市文化资源优势,重点规划南部山林生态、北部水系生态、中部人文文化三条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半岛黄金海岸旅游经济带,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游客。鼓励景区、旅行社等涉旅企业加强网络营销,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传播特性,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的传播与营销,培育黏性客户,提升企业精准营销能力,激发市场消费需求。鼓励涉旅企业加强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UGC旅游网站等的合作,进行产品和服务营销。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涉旅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旅游营销信息发布、旅游产品在线预订和交易支付,为游客提供景区介绍、票务预订、酒店预订、导游网选等旅游信息化服务。
   (三)打造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整合淄博旅游政务网、旅游资讯网、旅游官方微博等各类旅游信息资源平台,规划建设集旅游投诉、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目的地营销与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市级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步打造成连接旅游消费者、旅游景区、酒店商圈、旅行服务机构的核心平台,实现旅游企业、监管部门、游客之间的充分沟通、互动,支撑B2B、B2C、C2B等旅游电子商务业务模式发展。
   (四)加强旅游市场智慧化监管
   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加强政府引导,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旅游市场监管平台,整合旅游、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涉旅信息,建立健全旅游诚信评价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涉旅企业诚信数据库,提升对涉旅企业有效监管能力,实现游客投诉、处理、反馈、评价的全过程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
   三、智慧社区服务
   广泛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BIM、建筑节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推动发展智能楼宇、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等智慧化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营造优质安全、舒适便捷的O2O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环境,推动社区服务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智能楼宇建设
   支持开发企业综合运用“四节一环保”、低碳和互联网、BIM等技术手段,坚持百年住宅建设标准,提高住宅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增强住宅内部空间设置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运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以住宅开发为主体,着力构建覆盖建筑设计、构件和部品生产、运输、施工、监理、验收、物业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系统,推动住宅建造和管理智能化。
   (二)推进智慧家庭建设
   以社区为基础,推进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家政、保姆、保洁、家教等各类服务资源,优化家庭服务供给能力。鼓励传统家居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发展以智能移动设备为控制终端、多品种兼容和互联互控的智能家居产品,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拓展新的消费市场空间。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在健康医疗、智慧娱乐、家庭安全、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应用服务创新示范,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支持家居企业面向酒店、办公楼、商场、社区、家庭等,开展智能家居产品定制设计,提供大数据应用服务。运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家居产品消费端与家居生产企业融合对接,培育“电子商务+家居+家装+消费金融”新业态,鼓励智能家居企业在阿里巴巴、京东、亚马逊等网购平台建设品牌专卖区,建设营销连锁门面店,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家居生产消费产业链。
   (三)打造“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推动建设多功能社区综合服务云平台,整合社区政务、商业机构、小区物业等线上线下信息资源,配置蔬菜、餐饮、维修、废品回收等必备业态,配置超市、药店、快递、便利店、美容美发等业态,积极发展家政、养老、快递、病患陪护、残疾人照料等社区服务。积极发展社区商业云服务平台、“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社区服务模式,培育发展一批连锁经营的骨干社区服务企业,鼓励企业依托电商服务平台,采用团购式、体验式、上门式、配送式等新型商业模式,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加强电商企业与社区商业网点融合互动,开展物流分拨、快件自取、电子缴费等服务,提高社区商业的信息化、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基于“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充分运用高清视频、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社区安防消防、停车管理、公共维修、便民快递、房屋租赁、环境卫生的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安全自治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信息发布渠道和机制,通过电视、电脑、社区电子显示屏、智能手机、微博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
   四、智慧文化创意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推进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存储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依托我市的文化资源底蕴和工业基础优势,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服务内容和商业模式,提高我市重点产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能力,建设“创意淄博”。
   (一)着力培育壮大文化创意市场主体
   全力推动1954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周村铜响乐器艺术博物馆及制作基地、博山陶琉大师村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重点培育一批专业性、先导性强的文化传播公司、文艺演出机构、广告策划企业等骨干企业,积极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整合提升图书、报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创新出版传播手段和渠道,打造一批大型出版传媒、印刷复制和发行企业集团。
   (二)打造智慧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区
   支持齐赛创意产业园、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等文化创意园区发展壮大,着眼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产业迅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园区中的广泛应用,加强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提升园区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助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为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产业加快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三)加快发展动漫娱乐产业
   立足海联动漫、齐梦动漫、长征教育等产业基础,做大做强数字动漫、数字游戏、互动娱乐等数字娱乐业。鼓励开展优秀原创动漫作品创作生产,强化我市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和完善以漫画、动画、网络游戏、手机应用等互为支撑的动漫游戏产业链,提升动漫游戏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文化传播网络化,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发展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报业等新兴媒体,丰富网络文学、数字出版、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
   (四)培育发展文化消费新业态
   依托卓创资讯、中宇资讯等电商平台,支持天鸿书业、英科框业、鸿杰印务等骨干文化企业加强与知名电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合作,发展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拓展经营范围,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领域的展示交易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产品体验、展示和消费,提升文化企业网络服务能力,打造线上线下文化消费新业态。
   (五)积极推动智慧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融合发展
   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创意和工业设计各环节的应用,加强淄博文化、现代时尚等文化创意元素与消费品工业的融合,增加陶瓷琉璃、服装纺织、家居用品等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推进传统文化数字化进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流媒体等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技术,实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旅游景点和文献中心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开发手机APP软件,开设微信公众服务号、官方微博,通过信息推送、社交分享、虚拟参观、数字导览、电子商务等多种技术手段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推动创建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云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场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第五章以人为本,均衡发展智慧公共服务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导向”的原则,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全面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服务领域的普及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式,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便捷,全面提升民生服务智慧化水平。
   一、智慧教育
   加快推动远程交互互动与传输、知识建模与分析、虚拟课堂、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应用,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智能化场所和设施,建设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库、电子备课平台、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考试与评价平台等教育综合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创新促发展,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全面落实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高淄博职业学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建设覆盖全校的校园网,实现与全市教育城域网的高速互联互通。建设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广播系统、多媒体制作系统、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自动录播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系统,逐步加大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学生用计算机教室、教师用计算机、“班班通”达到全市标准要求。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采用云计算和虚拟技术,建设教育数据中心,为学校提供云存储空间服务,实现集约化管理。
   (二)促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
   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充分吸收和利用各类社会教育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完善教育信息资源库。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试点。加快推进对传统媒介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推动建设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构建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和共享机制,积极推进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提升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智慧化应用水平
   推动建设教师电子备课平台、网络教学教研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考试与评价平台等多元化应用平台,着重推动各种软件平台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引导教师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应用平台开展学习和教研活动,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提供适应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智慧教育资源及服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养成网络化学习习惯,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智慧医疗
   积极运用云计算存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射频识别、智能传感、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加强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的融合应用,加快建立资源配置合理、群众就医方便、医疗服务高效、卫生管理精准、政府决策科学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一)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
   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推进数字化图文体检诊断查询系统、数字远程医疗服务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院为民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构建淄博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
   继续实施“11461+”工程(建设1个区域卫生计生专网,1个数据交换中心,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基础资源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等4个信息资源库,支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6个重点业务应用系统,1个服务外网),整合全市人口、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三大数据源,建立人口健康领域数据标准、业务标准与交换标准,实现人口健康数据库互联互通,建设完善的全市人口健康信息云平台。整合卫生计生业务信息资源,以居民健康卡为服务介质,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全覆盖,实现业务应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逐步实现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和远程医疗等服务。
   (三)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
   构建覆盖全市的医疗卫生专网,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全覆盖。依托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加快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应用信息系统,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圈”。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预防、日常护理、家庭保健、慢性病管理、身体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服务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励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逐步丰富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内容及方式,培育发展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四)积极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探索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为医疗机构提供全面可靠的健康信息跟踪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实时采集,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鼓励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存储,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逐步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的互联融合和开放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创新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支持企业与医疗机构深入合作,研发和构建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基于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进行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提供多样化的精准健康医疗服务。
   (五)培育发展医疗服务新业态
   积极开展预约挂号、就诊咨询、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网上便捷服务。支持我市医药企业开展医药电子商务,推进药品线上线下流通。
   三、智慧养老
   按照“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社会主办、统筹城乡”的原则,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视联网、智能卡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构建集医疗、养老、健康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强化居家养老的基础作用
   结合房地产开发和现有房屋改造,配套建设和改造适宜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必要设施。借鉴参照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推行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满足居家养老日常护理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和社区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必要保障。
   (二)大力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以满足老年人的健身、休闲、娱乐、互助、就餐等多方面需求为目的,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日间照料中心。达到一定规模的生活小区,都要预留、配套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用地和设施。
   (三)鼓励支持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和发展
   进一步优化社会化养老发展环境,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促进社会化养老机构健康发展,加快养老产业化步伐。立足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规划建设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医养结合、游养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强化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加强社会化养老配套医疗机构建设,促进医养结合发展。进一步加大民办公助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
   (四)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
   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居家养老电子商务,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区一站式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面整合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各类养老资源,丰富养老服务项目和产品,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康复护理、文化学习、旅游交友、家政服务、营养用餐等多样化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平台在全市的普及应用。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虚拟养老院,对各类养老服务资源进行统筹调度和运行监管,加强线上服务平台运营及线下服务资源整合,不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依托日间照料中心,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鼓励企业和机构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强化服务人员培训,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五)推动医养护一体化融合发展
   大力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的普及应用,推进建设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健康服务数据库,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资源,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培育基于移动医疗数据采集和健康评估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新模式。鼓励企业和养老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居民健康公共服务平台,提供长期跟踪、动态更新、预测预警、评估咨询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等健康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的远程健康医疗服务。
   (六)培育发展全民健身新业态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健身O2O等健身新业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和服务资源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居民运动健身、身体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和科学指导,促进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精准。
   四、智慧交通
   广泛运用高清智能视频、浮动车、地感线圈、北斗终端、RFID等先进技术手段,重点建设交通网络基础设施、交通大数据中心、交通综合指挥云平台、交通信息服务云平台等,形成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全覆盖一体化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动态、交互的交通信息服务,实现交通出行的高效、实时、准确、安全和节能。
   (一)加强交通领域智慧化应用
   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在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交通设施智能感知能力。搭建全市统一的交通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和完善交通信号管理、流量控制、交通诱导、停车场管理、交通应急指挥、交通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系统,提升交通管理与综合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二)增强城市交通信息服务能力
   建设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出行服务手机APP,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公交电子站牌、交通诱导屏、移动智能终端等渠道和手段,为公众提供路况信息、预警信息、停车诱导、出行线路、交通气象等多层次的交通信息服务。借助网络智能终端系统,将火车站、机场等重点交通枢纽的业务服务延伸到城市各主要公共场所,实现市民购票、值机等业务就近“一站式”办理。
   (三)推进网约车规范有序发展
   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原则,有序发展网约车。建设和完善淄博市约租车监管平台,加强对网约车市场的监管,进一步明确网约车监管主体和职责,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公司、网约车车辆运行、驾驶人员资格及行车安全的监管,落实监管平台的主体责任。充分融合各监管平台的创新功能,实现约租车监管平台与其他车辆监管平台的信息共享。
                                            第六章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
   充分发挥智慧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带动作用,以及对健全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居民幸福感、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突出实施智慧服务业重点工程,扎实做好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智慧服务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一、强化重点突破,实施行业示范引领工程
   (一)打造淄博智慧服务业核心引领区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张店区、高新区)的牵头、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智慧工业设计、智慧文化创意、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科技服务、信息资讯等高端、新兴服务业,全面带动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层级,加快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设计之城、创意之都。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业占比达到65%左右。
   (二)突破重点行业示范引领发展
   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智慧工业设计、智慧商贸流通、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积极开展一批智慧服务业试点示范,带动全市服务业优化升级。充分利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金融后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打造淄博互联网金融中心。以传化公路港、海旺达物流等为重点,整合优质物流资源、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物流业做大做强。以新星集团、淄博商厦等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与传统商贸流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以山东工业设计研究院和齐鲁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为重点,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计产业,提高工业设计质量和效率。以周村古商城等为重点,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心医院西院区等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的融合应用,提升医院为民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构筑发展高地,实施智慧园区集聚工程
   (一)打造一批智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
   立足我市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结合服务业集聚区已有基础,重点围绕智慧商贸物流、科技信息服务、智慧文化创意设计、智慧文化旅游四大领域,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智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打造特色品牌,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吸引、集聚智慧服务业领域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提升服务业集聚区辐射能级,引领全市服务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一是打造智慧商贸物流集聚区。以张店区、周村区、临淄区、高新区等区县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智慧物流产业园和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冷链物流、智能联运、智能仓储、货运车联网、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服务,打造鲁中商贸中心、鲁中智慧物流综合枢纽。二是打造科技信息服务集聚区。以张店区、高新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县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软件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和软件服务外包等为主导的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园,建设山东信息资讯服务基地。三是打造智慧文化创意设计集聚区。以张店区、淄川区、高新区等区县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在省内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智慧文化创意设计园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产品研发、创意出版、文化博览、文化体验、文化教育等服务,加快提升全市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水平,打造设计之都、创意之城。四是打造智慧文化旅游集聚区,以周村区、博山区、高青县、沂源县、文昌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县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规格的智慧文化旅游体验区和示范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各类旅游资源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与文化创意、商贸流通、农业观光等产业互动,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
   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园区的广泛应用,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为特征的智慧园区,建设高速、泛在、安全、融合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园区信息资源共享云平台,建设和完善覆盖园区的安全管理、便捷出行、环境保障等综合管理应用体系,为园区管理者、企业、个人提供全面快捷、业务协同、安全规范的信息服务。搭建创业咨询、市场开拓、投融资、技术支撑、信息管理等公共服务云平台,全面提升园区的创新服务基础支撑能力。
   三、增强竞争实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一)以互联网手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业骨干企业广泛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创建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态向高端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形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本地骨干企业创建智慧服务业自主品牌,重点打造智慧物流、智慧工业设计、互联网金融、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打造智慧商贸流通、智慧文化创意、智慧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争取形成一批具有淄博特色的知名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加强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发展能力,着力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与品牌优势突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骨干龙头企业和领军型服务业企业。
   (二)支持骨干企业开展互联网战略合作
   围绕智慧商贸流通、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智慧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支持淄博商厦、新星集团、依厂物流、齐商银行、鸿杰印务等骨干企业与互联网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互联网龙头企业优先向我市开放平台接口、数据资源和市场渠道,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我市服务业重点领域和行业龙头集聚,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服务业骨干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行业电商、农村电商、消费类电商等新型营销平台,同步建设线下品牌集成体验店,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品牌推广、网络精准营销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体验式营销,加速传统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
   (三)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平台经济
   立足我市产业布局和发展基础,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智慧服务业平台企业,大力支持有综合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发展平台经济,着力打造一批商贸流通、互联网金融、研发设计、创业孵化、信息服务等智慧服务业公共服务和交易平台。依托淄博保税物流中心,打造化工等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平台;依托齐鲁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打造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的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依托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构建区域性金融交易服务平台;立足化工、建材、陶瓷、纺织等优势行业,建设专业性电商交易平台。鼓励平台型企业集成整合产品研发、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支付、融资等多个价值链环节,打造全流程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四)推动小微企业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壮大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我市服务业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对我市中小服务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灵活采用B2B、B2C、O2O、P2P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类创新创业要素资源,助力中小微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按照服务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一批面向中小服务企业的科技公共服务云平台。重点锁定一批符合智慧服务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的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专属智慧服务业园区平台,创造创新孵化条件,完善优惠扶持政策,帮助服务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四、加大有效投入,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
   (一)突出抓好智慧服务业重大项目引进
   重点围绕智慧物流、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互联网金融、信息咨询等新兴、高端服务业领域,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服务业态新、示范带动作用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智慧服务业重大项目,带动优化全市服务业投资结构。围绕我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策划包装一批智慧服务业重大项目,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级。
   (二)强力推进智慧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
   建立完善智慧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做好重大项目跟踪和监测分析,及时全面掌握项目建设动态。建立重大项目滚动推进机制,每年滚动筛选一批智慧服务业重点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持续跟踪推进。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实行重大项目首问负责制,定期对智慧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开展督查,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建立区县及有关部门互联互通信息平台,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一些跨行业、跨区域重大项目的指导、服务和协调。积极争取一批带动全局的智慧服务业项目进入国家、省产业布局规划和重大项目计划。
   五、增强自主创新,实施关键技术支撑工程
   (一)搭建智慧服务业科技资源与服务平台
   依托我市科研院所、技术交易机构和龙头企业等,建成覆盖全市智慧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集成设备、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科技资源与服务平台,重点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开展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智慧城市应用示范,促进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智慧工业设计、智慧文化旅游等智慧产业发展,获得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和高价值知识产权,初步建成适应智慧服务业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撑体系。
   (二)构建智慧服务业创新发展信息资源库
   依托科技资源与服务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科技、经济、商业信息数据库,高科技人才数据库、技术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完善信息检索中心、电子图书馆等信息资源支撑系统,为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要素支撑。建设智慧服务业公共研发大型交互平台,以市场化的利益共享机制为纽带,推动科技资源与服务的供需双方按照行业分类、技术领域进行信息录入、服务交易和技术交流等,促进科技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和模块化发展。
   (三)推动智慧服务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建设智慧服务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切入点,整合、共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建立科技型企业投融资需求数据库,搭建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加快优秀智慧服务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培育发展具有淄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六、推进产城融合,实施产业融合突破工程
   (一)大力推进智慧服务业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将智慧经济放在智慧淄博建设的突出位置,以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反哺智慧服务业发展。支持物流、金融、工业设计、文化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成立智慧服务业联盟。依托智慧服务业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建设智慧城市应用协同推进平台。围绕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重点领域,建设多个智慧服务业生态圈,聚类、重构智慧服务业经济主体,实现各领域实体企业和信息化服务企业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立足优势产业基础,不断完善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发展具有淄博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链,增强对全市服务业的带动支撑作用。大力推进智慧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充分发挥智慧服务业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人口就业、推动产业协同和改善民生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智慧服务业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淄博。同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为智慧产业发展、人才集中和生活配套提供载体支撑。
   (二)大力推进智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智慧服务业的融合引领作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的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培育发展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催化剂、加速器的作用,立足我市高端装备、纺织服装、建材冶金等工业基础,推进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全流程解决方案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展个性化定制、远程监控运维、总集成总承包、融资租赁、内容增值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业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等新业态,促进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不断延伸产业价值链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有效剥离生产过程中的服务环节,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研发设计中心、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信息、物流、售后等业务组建成为专业化的法人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网络通信、工业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七章组织领导和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制约智慧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逐步完善智慧服务业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建立智慧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智慧服务业健康发展。支持成立跨领域、跨行业的智慧服务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企业智慧服务业联盟组织,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撑。面向政府、企业和市民,切实有效开展智慧城市、互联网等领域相关培训,提升对智慧服务业的认识、管理和参与水平。
   二、完善政策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土地、人才等方面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同时,结合我市实际,紧跟智慧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新需求、新特点,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智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政策扶持上向鼓励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倾斜,构建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智慧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加强智慧服务业财税支持。加大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探索性、创新性、示范性、公益性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信息技术在商贸、物流、金融、商务等行业的应用。各区县政府应将各类产业扶持和结构调整资金向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智慧服务业倾斜,重点支持辖区内高端、新兴服务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建设和重大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引导投资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将资金更多投向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智慧服务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持企业加大对传统服务业的智慧化改造和新兴服务业创新,采取无偿资助、以奖代补、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态。
   强化智慧服务业人才支撑。全面落实省市各项人才政策,研究制定智慧服务业紧缺人才引培政策。大力实施“淄博英才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等人才政策,将智慧服务业领域人才(团队)纳入全市人才工作重点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着眼于优化全市服务业人才结构,增强全市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着力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型、创业型、专业技术型及综合管理型智慧服务业高端人才。发挥各类高等院校的优势,大力加强本土智慧服务业实用人才的培养,支持智慧服务业企业与淄博职业学院、淄博信息工程学校等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或联合办学,广泛开展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定向培养急需紧缺的智慧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加大对智慧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降低创业门槛、拓宽创业平台、解决融资难题、税费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发展环境。鼓励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形式激励、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科技创新平台流动,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三、拓展融资渠道
   依托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支持我市符合条件的智慧服务业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探索利用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商业保险等方式,支持企业发行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扩大智慧服务业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鼓励银行、基金、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采取转贷基金、风险补偿、担保补助、业务奖励等措施,对我市智慧服务业企业开展多样化投融资服务。鼓励“淄青贷”“鲁青基准贷”等金融产品加大对优质小微智慧服务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我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引导基金与境内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合作,采取多元化形式,支持我市智慧服务业企业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等模式,支持高端、新兴智慧服务业项目建设。定期举办银企洽谈会,促成银行和企业之间当面洽谈,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
   用足用好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和范围,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商贸流通、智慧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激发市场活力。鼓励通过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等新模式,为我市智慧服务业企业提供互联网融资服务。
   四、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建设全省“三最”城市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规范部门管理行为,改进监管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智慧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网络信息保护,加大对网络信息服务、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和违法查处力度,加强网络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严厉打击各种网络侵权行为,强化对智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加快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制定企业、个人信用管理办法,逐步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促进全市社会信用管理规范化;加强可信交易保障环境建设,规范电子认证服务;依托淄博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平台,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推动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信用数据,对现有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营造良好的智慧服务业发展信用环境。
   五、健全落实机制
   一是加强规划衔接。促进智慧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全市服务业总体规划、区县规划、各行业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协调,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二是有序推进实施。围绕全市智慧服务业总体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各领域专项规划,研究制定行业相关政策。各区县要成立相应协调推进机构,落实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推进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智慧服务业区域特色和产业链条。三是开展示范带动。结合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重点开展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慧旅游等服务业试点项目,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园区,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级和省级示范(试点)城市,带动服务业改革创新。四是加强监督评估。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对各部门落实智慧服务业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并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健全完善规划的实施评估机制,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编制与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附件:1.淄博市“十三五”智慧服务业规划项目指引17BF1
           2.淄博市“十三五”智慧服务业重点园区发展指引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淄博军分区。各民主党派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