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7)》呼吁 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
来源:法制网 更新时间:2017-07-26

   近日,国家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北京举办的《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蓝皮书的主题是:“互联网+”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报告在分析总结我国电子政务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顶层设计、政策实施、发展路径、最佳实践、技术支撑等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索“互联网+”环境下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改善营商环境的发展路径。

政府网上政务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蓝皮书从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标准度、在线服务成熟度四个维度出发,对32个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进行了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我国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区域间仍存在差距,亟待缩小。

蓝皮书分析指出,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平均值为77.70,17个省级政府的指数超过全国指数平均值,占比为53.13%。与2015年相比,超过平均值的省份增加2个。

省级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排名,浙江、贵州和江苏3个省级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指数均超过90。

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存在区域差距

蓝皮书通过对比2015年和2016年各地区排名得知,近年来,浙江、贵州、江苏、福建和广东等地区,以“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观念,通过创新政务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促进政府职能“大转变”、政务数据“大整合”、行政效能“大提升”,网上政务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来在调查评估中表现较为稳定,成为引领发展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典型示范。

江西、山东、重庆等地区,以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和构建“全省一张网”作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突破口,省级统筹的一体化平台相继上线开通,政务服务标准化和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进步明显。

湖南、湖北和四川是全国较早依托互联网开展政务服务的地区,但出于其他省份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工作力度较大,加之自身网上服务平台迭代更新相对滞后等原因,2016年排名有不同程度的退步,网上政务服务工作进展相对缓慢。

西藏、河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区近两年排名相对较为靠后,推进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蓝皮书分析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大地理区域内各省份数据可知,华东和华南两个地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指数较高,东北地区紧随其后,以上3个区域的总指数平均值总体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华北、西北、西南和华中4个地区的总指数平均值相对较低。

全国一体化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调查发现,目前“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上处在政府强力推进的良好发展环境中,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整体来看,虽然各地区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为突出。综合两年评估数据分析来看,发展较好的省份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由于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在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应用服务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西部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可能成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发展的短板。下一步,应在“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契机下,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对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报告认为,加强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既是落实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迫切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由于分头建设,部门、地区差异大,办事事项不全面,办事服务信息的标准化、精细度和便利性不够,线上线下联通不畅,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安全保障、身份认证等基础支撑不足等问题已逐步显现。不少地方部门的同志反映,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意义,在顶层设计方面如不及时予以统一研究部署,将会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碎片化,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从技术和内容层面同步对各地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加以规范和引导。

政务大数据建设面临四方面挑战

报告指出,政务大数据大致来源于四种渠道,第一是业务数据,第二是社会化数据,第三是互联网数据,第四是物联网数据。由于政务大数据建设面临大容量、多类型的政务数据,数据安全问题突出,管理数据要求高。

报告认为,政务大数据建设面临下列四方面挑战,需要建设者重点关注:

首先是平台服务能力的挑战。通过构建不同类型数据融合的大数据平台,支撑数据统一存储、统一管理、构建多样化应用,但随之而来需要面对几种典型问题,首先利用同一个大数据平台支撑不同部门、不同的应用系统构建各自的大数据应用,如何能避免应用对平台资源调用的冲突;在构建了融合的大数据平台后,如何在共享数据资产的同时,保证数据权属的完整性,有效避免数据资产的泄露。

其次是数据处理能力的挑战。随着政务大数据的增加,各类新的数据类型层出不穷,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方面,随着政务相关数据来源范围的扩大,以及音视频内容的增长,每天都会有海量的增量数据生成,对这些数据及时进行抽取、转换、加载的批量处理,将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对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政务服务即办件比例的提升,信用体系对外即时响应服务的扩展等,都要求对各类数据及时进行有效性验证。

第三是数据安全的挑战。大数据的安全与传统信息安全相比变得更加复杂,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大量数据汇集,其中包括大量政务服务数据、用户信息、个人的隐私和各种行为的细节记录,这些数据的集中存储增加了数据泄露风险;其次,因为一些敏感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被明确界定,很多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需要考虑到其中涉及的个体隐私问题;再次,大数据对数据完整性、可用性和秘密性带来挑战,在防止数据丢失、被盗取、被滥用和被破坏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第四是数据融合共享的挑战。数据的海量增长伴随着有用信息的不足,想用的、能用的数据无处可寻,可用的、可信的数据极端匮乏,政务领域的海量数据多处于“休眠”状态,真正用于提升业务效率、改变业务流程、变革业务发展的应用并不多。有些职能部门对数据的共享开放消极被动,有些部门基于风险的考虑不愿将业务数据拿出来与其他部门共享,有些部门限于信息壁垒和标准缺失无法共享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