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顶层设计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4-05-30

 高复先教授简介

  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在国内率先引进信息工程方法论(IEM),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系统集成的理论和工具的研究”负责人,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面向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的科学、简明、实用的方法及工具体系。

  2005年4月29日,河北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石家庄主持了对河北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试点项目的评审工作。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安耕为首的专家组评审意见称:“该试点项目采用了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从应用系统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化基础工作做起,为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审批、农业信息发布与服务、公共卫生信息等三个系统进行了试点,在省级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尚属首次,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有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意义。”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发展,领导者和建设者们都逐步认识到,需要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应用系统建设必须首先搞好顶层设计。

  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省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怎样整合?省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何搞好顶层设计?通过河北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工作,我们通过实践给出了答案。

  信息资源规划实施的困惑

  2003年,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河北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定出《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2003年-2007年)》,提出了河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112工程”?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突出建好12个应用系统(办公及网上审批系统、财税和审计监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人口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综合教育信息系统)。

  2004年5月,为了加速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为贯彻落实总体规划,河北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例如,对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由省农业厅牵头,会同省教育厅、林业局、畜牧局、水产局、气象局、农科院等有关单位,负责提出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建设方案。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信息系统、全省农副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实时发布系统和重要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实施意见中还制定了具体的进度安排。
  在进一步研究落实该实施意见时,牵头和参与建设单位都遇到了许多操作上的困惑问题:

  1.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如何工作?(例如,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牵头和参与的就有7个单位,派出什么人,怎样在一起工作?)

  2.要求做出来的“信息共享方案”、“资源整合方案”和“业务协同方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怎么做出来?

  3.这些方案做出来,又怎样指导应用开发人员去实现,能不能保证成功地实现?等等。

  总结前一阶段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我们在咨询服务中明确指出,这些问题都归结为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顶层设计问题。一些应用系统开发不成功,关键在于不重视数据流分析和信息资源整合,没有搞好顶层设计。

  进行的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组建由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核心组和工作小组,主要解决业务流程优化和功能建模问题,数据流分析、数据建模和数据标准化问题,以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的建设方案,用这些方案来指导、控制和协调12个应用系统的建设。

  规划出的12个应用系统是河北省电子政务的主业务系统,经过省信息办的研究和协调,决定先做好三个应用系统(网上审批、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公共卫生)的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工作。

  信息资源规划的工程化方法论

  河北省电子政务12个应用系统的每一个,都是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顶层设计,即信息资源规划的工程化方法要点是:

  1.组织保障。河北省信息办组织了全省厅局级干部的信息资源规划培训,又组织了业务和技术骨干人员的技术培训,然后将各部门抽调出来搞信息资源规划的人员共60多人集中起来,进行“封闭式”的96天集中开发。组织领导健全,计划安排严谨,每周开总结协调会,每日出动态简报。

  2.密切合作。以省发改委、农业厅和卫生厅为主的各有关政府部门,抽调了有长期政府工作经历和较丰富业务工作经验的人员,会同系统分析人员组成了核心组和工作小组,两类人员相互学习,紧密合作。省信息办经过广泛调研和考察,选择了大连圣达公司作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合作伙伴。

  3.标准规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有两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和系统建模阶段;应用系统顶层设计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型;二是应用系统的数据模型(其中包括数据标准化);三是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我们通过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和长期的探索积累,形成了信息资源规划/应用系统顶层设计的有关规范和具体技术标准。通过培训和研讨,河北省信息办和全体参加规划人员不仅理解、认同并执行了这些标准规范,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又补充、丰富了这些标准规范。

  4.软件工具。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包括了大量、复杂的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尤其是在众多人员分小组进行过程中,需要保持定义与理解的一致性;资料的存储、修改和支持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更需要规划信息和知识记存与使用的连续性。为此,必须有科学、实用的网络化工具支持规划人员的全程工作。

  信息资源规划对应用开发的指导、控制和协调作用

  在完成了信息资源规划/顶层设计并经过了专家的评审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实施规划设计方案,快见实效。

  有的专家甚至担心实施的风险。我们认为,必须保证发挥信息资源规划/顶层设计方案对应用系统开发的指导、控制和协调作用。所谓指导作用,就是指导开发人员(不论是内部开发人员还是外部开发商的开发人员)按三个试点应用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及数据标准)和体系结构模型进行开发;所谓控制作用,就是制止开发人员不执行顶层设计的模型和标准的行为;所谓协调作用,就是用顶层设计的模型和标准来协调方方面面的数据流关系和利益关系。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许多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的“传统方法”是,花大钱投资建设通信-计算机网络,然后搞初级阶段的、分散的应用软件开发。这种开发方式最突出的表现,同时也是最大的危害就是数据库设计实现的分散化,特别是许多开发人员按照一些报表的原样“建库”,对自己开发的“系统”数据自采自用。

  而本次河北省电子政务三个试点应用系统的应用开发,所执行的技术路线是: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整体解决方案,其核心和基础工程是数据环境的重建(Data Environment Reengineering,简称DER),在高档次的数据环境之上开发集成化的应用系统。因此,信息资源规划/顶层设计方案对应用系统开发的指导、控制和协调作用,将最集中地体现在数据环境的重建上。主要工作包括:

  1.重整数据结构。以信息资源规划/顶层设计方案的数据模型/基本表和数据标准为“标杆”,来逐一衡量、评估已有数据存储的结构,找出具体的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应该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从而形成高档次数据环境的数据结构。

  2.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不论原先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迁移到新数据库中去。

  3.组织数据录入。对新建的数据库结构,需要在应用开发的开始阶段编制数据录入程序,将整批业务数据加载到新数据库中,或者在应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录入加载数据。

  4.研制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数据模型的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职能域与外单位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成果,研制中心数据库接受外单位数据的数据接口和中心数据库向外单位传输数据的数据接口。

  本次信息资源规划/顶层设计方案所指导、控制和协调建设的三个试点应用系统,需要能支持11个逻辑子系统的高档次数据环境,共有67个主题数据库、472个基本表。显然需要一个独立的数据库工程阶段来进行数据环境的重建,而不是将这一庞大的数据库工程分散到各个应用软件开发组,甚至是程序员的手中(那是走回头路)。这种数据库工程实施的困难性,是一般没有数据库工作经验或数据库工作经验较少的人很难理解的。为此,要充分认识到数据环境重建工作的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做到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应用开发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数据环境重建能否成功,而不在于应用软件的研制。要取得数据环境重建的成功,就需要组建强有力的开发队伍,决不是简单地委托哪一个开发商所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