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网站,有通报还要有问责
来源: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7-09-01
  8月初,国务院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33家存在“突出问题”的政府网站被点名。如今半个多月过去了,记者回访发现, 33家网站中有15家进行了积极改进,18家网站仍在“带病”运行(8月24日《法制日报》)。

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电子政务是大势所趋,已经成为推动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网站是各级政府部门公开信息、收集意见、网上办事、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政府网站办得好,信息更新快、服务项目多、民意反馈及时,往往也意味着公共服务能力更强。因此,国务院对各级政府网站进行定期抽查,不仅是对各级政府网站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检验,也是一种提醒和鞭策,指出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利于不断提高政府网站的水平。

中国的政务网站近年来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让公众最为不满的“僵尸”网站、休眠网站的数量逐渐减少,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常态化监管力度不足、部分网站应付检查、日常运维不到位等各种问题。

政府网站的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技术水平不够,有的是人才和资金问题,可以说,技术与资金的问题都是暂时性的,各地的财力与人力有差别,但只要持续重视与投入,最终都能得到解决。可是,国务院抽查情况公布半个月后,仍有一半以上问题网站“带病”运行,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客观存在的技术与资金不足,而更多地体现出的是政府的信息公开意识、服务意识的不足,是不愿改不想改,而不是不能改。说得更严重一点,就是作风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网络化生存,足不出户能购物,上网能预约挂号免排队之苦,手机下单外卖送到家门口,各种生活需求都能在网上解决,自然也就有了政府信息网上公开与网上政务大厅的现实需求。

在这种现状下,电子政务应该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常态。做好政府网站,也正是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积极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方式转型的需要。新的网络化常态下,要求政府事务公开透明,可是,一些管理部门却更愿意闭门运作;互联网时代崇尚信息共享与互动,一些地方却还下意识地想依靠单向宣传的老办法;信息时代需要政务服务能全面跟上,可是,许多地方连基本的信息更新都做不到。落马一年多的海口市原市长冀文林的名字,仍然出现在海口市政府网站的“市长信箱”页。像这样的电子政务,公众又岂能满意?商家们都是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求好评,而获得差评的政府网站,居然不思悔改,一副无所谓的态度,除了通报之外,看来还需要严厉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