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翅膀
来源:安徽日报 更新时间:2017-11-15


“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政府服务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还有哪些地方有待完善?记者对话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省人大代表和学者——

对话人:
省人大代表 王磊
安徽行政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教授 昂永生

本报记者 李浩:“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提升政府服务有怎样的影响?

王磊:“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服务群众和企业,让群众可以在家办事,甚至在“掌上”办事,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政府效率明显提高,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通过网上提供政务服务,政府的行政流程也更加透明,压缩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把政府权力关进了制度笼子。

昂永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对深化“放管服”改革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互联网+政府服务”正是对这一部署的实践,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方式和抓手。政府通过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将政务服务与互联网这一载体有机结合,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和网上办理、开展网上咨询和网上监督,构建起一整套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既提升了政府形象,也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

记者:“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新兴事物,在运行和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

王磊:“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时间比较短,还处于摸索阶段。据我了解,有些地方的政务服务类网站建设还不够完善,一些服务栏目没有相应内容;一些政务服务网站的技术保障没有及时跟进,使用率较低。还有的地方在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现象,为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拒绝群众到窗口办理服务事项,但一些审批事项需要实质性审查,并不太适合完全在网上办理。

昂永生: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大势所趋,但是有些地区政府的思想观念较为滞后,还没有很好地转变职能,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上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硬件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服务信息的规范性也不够强,没有统一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各部门对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有保留,没有做到信息上网应上尽上,群众网上办事可能变得更繁琐,影响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实施效果。有些地方“线上”和“线下”的政务服务在协调上还不够顺畅,对于地域偏远、上网不便,或者不熟悉网络的群众,如何满足他们的办事需求,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记者:对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王磊:要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在硬件上提升技术,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网络性能、承载力和安全性,加强对政务服务网站的日常运维和安全管理。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明晰网上办理流程,让群众易学、易懂、易办。政府部门还要根据已建成的公共基础信息资源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群众办事需求,从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模式转变。

 昂永生:新时代要有新思想,政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转变服务职能,利用互联网手段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网上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事项建立统一标准,统一事项编码,规范事项的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推进政务大数据建设与共享应用,继续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共享工作,加大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统一身份认证、基础数据库、数据共享交换等,推动实现办事申请的一口受理、多部门并行办理、跨区域办理。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的协调、沟通、监督、反馈,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内容。